萬國來朝見天子時,讓這些工匠們穿著佩玉的官服和賢臣君子並肩而立,同坐而食,他深以為恥。
皇上的命令已經下達,不可追改,但他認為應當下令,不讓這些泥腿子出現在朝堂或者一些重要場合。
而馬周提出第二條建議,是針對大寧大搞基礎建設的。從大寧建國以來,修橋,鋪路,開渠,建牆……就沒停過,這不利於百姓休養生息。
堯、舜、禹時期,用茅草蓋房,土塊作台階,衣食粗劣,卻實現了三代之治。
漢文帝用布袋做宮殿的帷帳;漢景帝認為皇家的錦繡纂組與民爭利,妨礙了天下女工,特地下詔除去。所以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開創了“文景之治”。
第三條,馬周建議早立太子。
從秦、漢、晉以來,亂天下者何嘗不是諸王?
沒有預先確立名分是非常危險的,薑萬鈞活著的時候,不會有韓信和彭越這樣有威望,又使得薑萬鈞不好駕馭的人,但薑萬鈞死了之後呢?
新君若不能早早定下君臣名分,如何能服眾?
……
薑萬鈞的心呐,哇涼哇涼的。
馬周的話正好插在他的肺管子上,重用工匠,大搞基建,鼓勵經商,還有繼承人製度,都是薑萬鈞努力推行,遇到的阻力也極大的地方。
結果被他寄予厚望的馬周也是反對者,這讓薑萬鈞如何能不失望?
如果坐在這裡的不是薑萬鈞,馬周的建議都是正確得不能再正確的。
薑萬鈞重用工匠,並非“玩物喪誌”,也不是為一己之私。
大搞基建,不是為了貪圖享樂。
他總不能故意搭個茅草棚住吧?
鼓勵經商,和與民爭利完全不挨著。百姓不僅沒有因此破產,反而多了許多營生。再者說,他就算讓少府撤出來,填補空白的也不是普通百姓,很大可能是那些世家門閥。
至於冊立太子一事,馬周說得很有道理,同樣的話魏征和李綱等人多次提及。
但,太早了。
更何況光靠一個太子的名分,真能降服那些“驕兵悍將”?
也罷。
薑萬鈞還不至於容不下一個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不過重用是不太可能了,他又不是受虐狂。
薑萬鈞心中百感交集,臉上卻沒有表現出來,同樣勉勵了幾句。他本想也給馬周一個參加掄才大典的機會,但顏師古卻當場舉薦了馬周。
薑萬鈞稍微猶豫了一下便答應了下來。
因為他從馬周的眼神裡看到了“自負”兩個字。
也對,從馬周這一身酒氣,再想想他剛才的三條建議,如果不是自負的人絕對乾不出來。
或許從馬周決定去崇仁坊“碰運氣”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一鳴驚人”的準備。
薑萬鈞不知道,他還真給猜著了,馬周離開道觀的時候就說過,“成則鳴;敗則獄。”
成了一鳴驚人,失敗了就做好入獄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