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為什麼?”
朱元璋有些不解,經過元末的大混戰,明朝的北方人才凋零,經濟疲敝。
於是他想了一個好主意,既然北方的人口稀少,那就把南方的人口遷徙到北方不就行了。
於是乎,當時朱元璋從南方大批遷徙人口,遷到北方的河套地區。並且把這些人的戶口身份確定,這個身份是永久的、世襲的,後代子孫都隻能乾這一行。
如今在河套地區,共有十萬左右的大明百姓。
朱拓解釋道“父皇,堵不如疏,就算向邊境地區遷徙人口,可是他們沒有求生手段,早晚也會逃亡的。”
熟悉曆史的朱拓知道,軍戶製度有很大的弊端,因為軍戶的土地貧瘠,又容易發生土地兼並事件,尤其是河套地區一片荒涼,這些軍戶忍受不住孤獨和寂寞,後期紛紛脫籍逃亡。
“他們就算逃亡,又能逃到哪去?再說,朕給予他們土地,讓他們耕種,他們為什麼逃亡呢?”
“他們既要給朝廷賣命,還要給朝廷交稅,要是換做兒臣,兒臣也逃亡啊。”朱拓拍拍手掌,歎口氣道“軍戶製度這想法,理念陳舊,缺乏創新,手段老套粗暴,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主意,真該拉出去砍頭。”
朱元璋大怒,這可是他費儘心思想出來的,結果到朱拓口中,竟變成了一文不值?
朱元璋心中的氣又蹭蹭蹭的漲了上去,指著他說道“你個逆子,今天你要是不說出來個子醜寅卯,朕讓你好看!”
朱元璋也不知道為什麼,一旦瞧見朱拓這小子,總是控製不住心中的怒氣。
朱拓傲然道“兒臣還真有一些淺見。”
“你能有什麼想法?”朱元璋狐疑的問道。
“很簡單,那就是通商!”
“通商?”
“沒錯,就是通商,如果把通商與蒙古的事情聯係到一塊,那就很有搞頭!”
“那你說說應該怎麼做!”
朱拓抬起頭,皺著眉頭冥思苦想,好半晌沒有作聲。
朱元璋不由的問道“你到底有沒有主意,要是沒主意,還是按朕的想法去做,從南方逐步向北方移民,增加邊境的人口數量。”
朱拓長歎口氣,說道“父皇,兒臣隻是在發愁,如何讓您聽懂兒臣要講的東西。”
朱元璋對他怒目而視,手不自覺的又要脫鞋,看來這小子的屁股又癢了。
瞧見朱元璋的動作,朱拓立馬說道“父皇啊,這個商業啊,大有可為。商業的本質就是經濟流通,咱們隻要向蒙古傾銷商品,那蒙古被咱們控製住了經濟命脈,就隻能聽咱們大明的話了。”
朱元璋愣了愣,朱拓說的是什麼玩意,為毛沒有聽懂?
朱拓繼續說道“通商不光扼住了蒙古人的咽喉,同樣也會帶來兩個好處,其一就是會加速晉地的商業發展,帶動晉地的經濟;第二,就是咱們可以通過商業,向蒙古進行文化傳播,對了,尤其是程朱理學那一套,最好趕緊傳給蒙古。”
“兒臣看黃子澄那老家夥就不錯,要不讓他去蒙古,忽悠……呃,去授業解惑,為蒙古人帶去知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