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不勞而獲
見心齋,一處單獨隔開、修著高高圍牆的空地。
高務實站在十幾名忙碌的工匠麵前,一動不動地看著他們工作,臉上沒有一絲表情,完全看不出喜怒。
這些工匠在做什麼?
如果有後世之人在此,一定能從這空地附近堆積的幾堆原料中看出一些端倪。
這裡一共堆放了四種材料,分彆是石灰石、粘土、煤炭和鐵礦石粉。
除了原料,便是一些在彆處見不著的設備,其中規模最大、模樣最怪異的,是個很古怪的窯——由高務實親自設計並指揮建造的水泥窯。
這個所謂的水泥窯比後世那些先進的水泥窯簡陋了一百倍還不止,使用起來可謂既不經濟,也不耐用,更彆提什麼環保了,按照高務實的觀點,這玩意比後世的一次性設備都強得有限,放在二十一世紀百分之百隻有被取締查封的份。
這也是沒法子的事,高務實畢竟是個文科生,要不是靠著當年工作中的一點淺薄見識,就這半成品——不對,半廢品——的水泥窯他都弄不出來。
現在,雖然工具、設備都原始得不堪入目,但考慮到當前生產力的水平,他也隻好捏著鼻子認了,反正能把水泥弄出來就算完事。
至於其他,什麼質量差點、成本高點、汙染大點之類的事情,暫時就先不要考慮了,免得把自己活活氣死。
土法水泥不算難造,但那是對後世的生產力而言,放在現在可一點也不容易,高務實從去年就開始準備,直到如今才勉強把各種工具和設備打造齊全,並從衛輝調來一批家丁開始試製。
這批家丁是從去年的難民中遴選出來的,早就簽了賣身契,理論上來說已經全都姓高了,屬於可以放心使用的自己人。
高務實這次從衛輝府調了三百多號人來京師,其中一小部分是各類匠人,大部分則是三個不同年齡層的孩童和少年,分彆是七到八歲、九到十歲、和十一二歲,試製的這批水泥,第一個使用目標就是為他們建學堂。
當然,肯定不是教四書五經的學堂。
這所還在規劃中的學堂,高務實已經想好了名字,就叫京華工匠學堂。
這名字很俗氣,相當俗氣,一點也沒有高大上的範兒。
然而高務實知道,一所除了教蒙學之外,剩下的就打算全教數學、物理、化學知識的學堂,在這個年代一定不能樹大招風,必須要俗,甚至要俗不可耐才行。
他要是敢給這所學堂取名叫“格物學院”之類的名字,一定會引起關注,到時候各種麻煩就要接踵而至了。
而京華工匠學堂這個名字就很隱蔽,首先它表示這隻是“京華”自家的一個小學堂,在外人眼裡頂多就是個族學的水準。
再加上又被冠以工匠二字,那就更不值一提了,顯然不會教什麼高深的學問,沒準就是教點什麼木工、泥瓦工之類的玩意,叫它學堂,簡直都有些有辱斯文,不管文官還是武將,誰也不會對這麼一個破學堂有興趣。
“大少爺,水泥試製成功了!”去年年前才從三慎園調來見心齋做大管家的沈立安興衝衝地跑過來報喜。
高務實能夠理解沈立安為何看起來比他這個始作俑者還要興奮,畢竟當初的韋希旻等人都得到了重用,他這個當初掌握三慎園財權的內府管事居然差點淪為外圍人士,肯定會有緊迫感,現在終於辦成了一件在大少爺看來相當重要的大事,又怎能不興奮?
高務實連花錢都不在乎,自然更不在乎口頭的褒獎,誇人的話一套接著一套,把個沈立安誇得滿麵紅光,恨不得掏心掏肺、賭咒發誓一輩子惟大少爺馬首是瞻才好。
看過了試製成品之後,又讓工匠們試著砌了一堵小牆,交待了他們這堵牆不能淋雨,自己過段幾天會再來看效果之類的話,高務實就帶著人回到守心樓去了。
才剛到守心樓,就聽見二樓高國彥和高小壯似乎在爭論什麼,高務實用手勢製止了高陌的作勢欲喊,仔細聽了一會兒,果然不出他所料,這倆人正在為京華開平三大廠的股權爭執。
高務實從他們的爭執中聽出來,高國彥認為高務實的股權分配方案問題很大——主要是虧本虧大發了。
高國彥的觀點是,無論是從高務實在遷西鐵礦、開平煤礦以及開平鋼鐵廠的巨大投入來看,還是從三大廠將來的規模和預期效益來看,高務實現在的分配方案都是自家巨虧而莫名其妙的肥了一大幫外人。
而高小壯的觀點就比較耿直了:凡是大少爺做出的決策,我都堅決維護;凡是大少爺的指示,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他的理由也格外簡單,一共兩條:第一條,我高小壯是高家的家生子,一直跟著大少爺,所以大少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好解釋的;第二條,迄今為止,大少爺沒有做出過任何一個錯誤決策,哪怕最開始看來幾乎等於無稽之談的決定,最後都被證明是英明無比的,所以大少爺必有自己的考慮,我沒看出來隻是因為我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