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朱翊鈞的“足疾”
高務實現在對公主二字頗為過敏,一點也不想跟這兩個字攀扯上什麼關係,任何關係都不想有。
在他看來,前年這位小公主寫情詩的事,無非就是小女孩子沒見過什麼男子,忽然見到一個大家都比較稱讚的,下意識就有了些好感,其實這種朦朦朧朧的感情根本談不上愛情,還不如算是一種青春期衝動。
況且退一萬步說,就算真是愛情又有什麼用呢?她是公主,而自己是立誌做宰輔的人,大明的政治體製和格局絕對不會容忍一個駙馬閣老出現的。
更何況,公主對他可能有意思,他對那位前年才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可沒有半點那方麵的意思。即便是到了現在,由於兩年多未見,他腦海裡的朱堯媖依然是那個看起來文文靜靜、人畜無害的半大姑娘。
要說有什麼突出一點的印象,那無非就是這個小姑娘話很少。
除此之外,真的就記不得什麼了。
朱翊鈞也有些尷尬,甚至不知道說什麼好,麵色臭臭地走在前頭。
高務實一臉生無可戀地走在他身後,過了一會兒,忽然覺得朱翊鈞的動作有些不對勁,仔細看了看,忽然出聲問道:“皇上……您近來可有什麼不適?”
朱翊鈞在前頭忽然定住,轉過頭,問道:“什麼?”
高務實看著他的右腿,問道:“譬如腿疾、足疾?”
朱翊鈞臉色微微變了變,最後歎道:“那倒是談不上,就是一到變天,無論是陰雨轉晴,還是晴轉陰雨,就會腿疼甚至抽筋,還有就是腳趾,有時候會腫……經常大半夜疼醒。”
高務實驚了,他想起後世有一種說法,說萬曆帝的屍骨顯示其有嚴重的腿疾,所以屍體在棺木中是左腿伸直,右腿卷曲。
高務實前世也相信過這個說法,但他穿越以後不久就知道,這個說法嚴重有問題——這個姿勢是死後擺出來的,名稱叫做“七星葬”。
這個葬禮的規製,應該是頭頂朝西、腳朝東,整體是仰臥,但是四肢的位置很有特色。
頭是仰麵朝天;右胳膊向上彎曲著,右手放在臉旁邊,扶著自己的麵頰;左胳膊向下彎曲,左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位置,若是信佛,手上還可以拿一串念珠,若是信道,可以拿拂塵。
兩隻腿也各不相同,左腿正常伸直,右腿卻向外彎曲,兩隻腳各向外。
這個規製,就是“七星葬”,也就是整個人呈北鬥七星樣式,後世定陵出土的萬曆屍骨,基本上就是這個規製。
實際上,當時定陵中兩位合葬的皇後——孝靖皇後和孝端皇後的葬式也不是一般的仰臥。孝靖皇後和萬曆皇帝類似,下肢彎曲,左臂彎曲下垂,手扶在腰上,右臂向上彎曲,手在頭旁邊。孝端皇後左臂與孝靖皇後一樣,右臂卻垂直向下,兩隻腳交疊在一起。
但是,為啥出現了不同呢?
按理來講,這三位下葬的姿勢應該是一樣的,可能是因為在屍體入棺之後的運送過程中出現顛簸,導致了最後出現姿勢的差異。
因為據記載,從紫禁城到定陵的一路上,路途比較遙遠,抬棺材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棺材的一角也曾掉到地上,出現了磕碰,這樣一來,出現姿勢的不同也就不足為怪了。
單從規製上來說,孝靖皇後的姿勢應該是本來的姿勢,因為整體看來,她的整個身體就像是天上北鬥七星的形態。
為什麼明代的帝後會是這樣一個葬禮姿勢呢?
對於後世之人來說,北鬥七星,無非是北半球天空最常見的星座,鬥柄指向北極星,很是普通,大人教小孩子認天上星辰,很多都是從北鬥七星開始。
但實際上,北鬥七星在古時曆來為國人所重視,很多中國古代的風水、天象,都是與北鬥七星密切相關的,甚至每顆星都被賦予了名稱,鬥身是天樞、天璿、天璣、天權,鬥柄是玉衡、開陽、搖光,幾顆星的方位及運行,對於古人來說,都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
更重要的是,北鬥七星還被賦予了政治上的意義。古人認為,皇帝的居處正對著天上的紫微星——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清兩代的皇宮被稱為“紫禁城”的原因,而北鬥七星在星宿理論中是屬於紫微星垣的,也就是人間帝王在天上的對應物,他們在天上就住在北鬥星附近。
既然如此,帝、後才要以北鬥七星的形製下葬,這樣就更易於他們走到極星天邊,為死後去向天上的帝所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
不過這個講究,似乎是從明代才開始的。朱元璋所葬的孝陵,雖然後世沒有開掘地宮,但是從地上建築來看,並不是像一般的陵園呈筆直左右對稱的,而是彎彎曲曲,不成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