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搞得“台吉多如狗,領主滿地走”的人可不就是達延汗?鬼知道成吉思汗的子孫這麼幾百年下來已經有多少了。大明的宗室雖然也多,好歹還隻是供起來養著,孛兒隻斤氏的子孫,那可是個個都要分封的啊,都要部眾、草場的啊。
打小算盤?那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我隻是一部之主,又不是全蒙古之主,你讓我考慮全蒙古?也不是不行,那你先把大汗讓給我來當當啊。
腦毛大歎道:“我還以為他隻是利欲熏心,真的瞧上山海關的那批物資了呢。”
圖們擺了擺手:“那條理由倒也未必全是假的,本汗也得到了線報,說薊鎮和遼東都在清點物資和囤積物資……你還彆說,這事兒還真有點奇怪。”
腦毛大詫異道:“真的有大批物資要送去遼東嗎?大汗,速把亥收到的山海關附近的消息是真的?”
“真的又如何?”圖們歎息一聲:“現在不是隆慶元年的時候了,再想跟當年那樣,可不容易……戚繼光和李成梁這兩個人,一個都不好對付啊。”
說到隆慶元年那件事,腦毛大也不禁歎息,道:“當年那樣的大勝,真是回想一下都覺得痛快啊。”
他們倆說的這件事,跟薊鎮這些年的防務水平變動關係很大。
昔日,嘉靖四十三年的初春,圖們汗衝擊山海關等關隘未果,到三年後的隆慶元年終於得逞。這一年秋末時節,圖們汗的十萬人馬拆毀河嶺等處明軍疏於防守或乾脆無人防守的長城二十九處,衝破界嶺口關守,一舉攻占台頭營。
之後,蒙軍分兵到撫寧、盧龍、昌黎、樂亭等縣到處燒殺搶掠,並欲攻占和搗毀昌黎縣城。昌黎縣城被圍攻達四天之久,昌黎軍民拚命死守,才未失陷。
短短數日間,昌黎、撫寧、盧龍、樂亭等縣被殺害的黎民百姓多達一萬兩千五百餘人。
朝廷聞訊之後,急調時任遼東總兵王治道領兵入山海關,與時任薊鎮總兵李世忠統帥的部隊從東、西兩麵截殺犯境的蒙軍,並派時任遼東巡撫魏學曾入駐山海關鎮守。
幾天後,蒙軍向義院口方向突圍,在義院口又拆毀長城十六處,奪路而逃。
不過他們運氣有點差,待逃至棒槌崖時,遇大霧迷路,戰馬失蹄,墜落深澗者眾多。
當時正是新君即位,朝廷內部又碰巧徐階開始打壓高拱,而徐階隻是個官僚,爭權有一套,邊事幾乎沒去管,於是明軍的戰鬥力也就不必多說了。因此真正打仗的時候多不敢戰,戰後卻爭搶蒙軍自墜棒槌崖的死者首級報功。
不過此戰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開了遼東鎮與薊鎮聯合作戰的先河,兩鎮之間的互動由此始。而能把兩鎮的防務緊密結合起來的契合點則非山海關莫屬了。
在嘉靖年間,山海關及其鄰近地區的長城因多次遭到衝擊,險情不斷,均陸續加以修補,但建築格局並無大的變動;到隆慶年間,在戚繼光到來後,這一帶的長城防禦建築與設施才作了大的改動。
隆慶繼位登基之後,基本上一直都是跟著高拱的理政思路行事,為改變畿輔地區屢遭侵擾的險惡局麵,遂決定調用在南方禦倭立有大功的戚繼光和譚綸到北方整飭邊防,訓練邊兵。
隆慶二年夏,在新任薊遼總督譚綸的鼎力舉薦下,朝廷任命年輕時曾在薊鎮數度戍守的戚繼光以都督同知職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後又任命其擔任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總兵。
於是,戚繼光在朝廷的支持下,在整頓、訓練守邊部隊的基礎上,開始大力整修薊鎮的長城防禦工事。
嘉靖年間,宣府、大同一帶的長城在修治時,建造了不少烽堠墩台,而薊鎮的一些險要地區的長城在修整時卻沒有增建墩台。
因此戚繼光主張,薊鎮長城在再修整時應作大的改動:一是加高、加厚原有的邊牆,在牆兩麵均設垛口,異常衝要的地區修築重牆;一是在長城線上加築空心敵台,作為邊軍駐守的禦敵堡壘。
在此之前,薊鎮長城線上也曾築有磚石小台,但小台之間沒有緊密的聯係,且台很小,既難以掩蔽士兵,又難以貯存軍火器具,在實戰中作用不大。戚繼光決定“築高台,建廬以棲火器”,並根據地形決定敵台的修築地點和形式。
他認為,敵台間距要根據地形地貌,或近或遠,緊要地區數十步或一百步築一台,次要地區一百四五十步或二百步築一台,兩台相應,互相配合。
同時,有實戰作用的敵台一般應高三四丈,周圍為十二丈到十七八丈;要以巨石或磚築台基,與邊牆同高,向外突出一丈半左右,向內突出半丈有餘;台分三層,中間虛空,四麵留有箭窗,上層有垛口。
每台駐兵三、五十人,並貯備必要的器械、餱糧。在敵台之下,另有駐屯軍隊,與台上守軍配合作戰,防止敵軍拆牆內犯。
當時高拱已經回朝主政,朝廷的財政狀況開始好轉,於是采納了戚繼光的建議,但因為財政也隻是剛開始好轉,沒法投入太多,便把應建的敵台數目由3000座減少到1000多座。
戚繼光和譚綸調配兵卒,開始了大修長城的工程,到隆慶五年,修起1017座敵台,並將沿途長城均視情況加以補修。當時,山海關地區在總督譚綸的親自主持下也大動土木,在山海關兩側的長城,特彆是角山、後角山修築了不少敵台。
戚繼光鎮守薊鎮,訓練兵馬,整修長城,加築敵台,再加上當時高務實給他提供了新式的火器圖鑒,雖然還沒有京華軍工出現,但戚繼光自行打造,也使山海關一帶的防禦能力大大加強,令前來侵擾的蒙古騎兵再也不敢輕易攻城。
此前已經說過,高拱的北部邊防思路是“西懷東製”,所以準許戚繼光在薊鎮大修長城的同時,又以把漢那吉投明事件為契機,完成了俺答封貢。
此後,圖們汗和兀良哈朵顏部的一些人馬雖然仍到山海關和山海關鄰近的一些長城關隘窺探、進犯,但由於這一帶敵台密布,已使他們很難再沾到多大便宜了。
主要活動在薊鎮長城外的朵顏衛部的長昂和董狐狸,在萬曆元年分彆帶兵進犯界嶺口和桃林口,皆被戚繼光率領明軍打敗,並受到追剿;萬曆三年時,長昂的叔叔、董狐狸的弟弟長禿進攻董家口,被戚繼光派出追擊堵截的明軍活捉。
長昂、董狐狸等無奈,請求釋放長禿,保證不再犯邊,與大明恢複通貢互市關係,圖們汗好不容易得來的朵顏部,又開始和他若即若離起來,氣得他在察罕浩特大罵了好幾天,身邊人都不敢輕易靠近他。
俺達汗與大明和解,兀良哈的朵顏衛部也不敢再犯邊之後,朝廷的主要敵對勢力是侵擾遼東的圖們汗部。
是時,戚繼光根據“西懷東製”原則,逐漸把鎮守薊鎮的重點放在了山海關一帶,主要鎮守山海關。
萬曆六年臘月,圖們汗部的騎兵再一次蜂擁而至,猛攻山海關的南海口和寺兒峪。
戚繼光指揮部隊將這些蒙古騎兵擊退,並解救了被蒙軍搶掠的兩千餘名男女百姓。
當時,戚繼光見南海口在冬季海麵結冰後,易被蒙古騎兵由海邊衝過,便在第二年派部將在南海口加修了入海石城,彌補了這一防守漏洞。
萬曆七年,即山海關長城的南海口入海石城修成的這年冬天,圖們汗再次率領四萬蒙古騎兵自錦川營(後世遼寧錦縣)進犯遼東鎮。
事先得知軍情(朵顏部告密)的戚繼光由山海關出兵,在狗兒河、石河燉兩次與圖們汗的部隊交鋒,迫使圖們汗撤兵到數百裡以外。
此戰一舉改變了駐守在山海關外的明軍多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並進一步加強了薊鎮防務與遼東鎮防務的結合,突出地顯示了山海關在薊、遼兩鎮防區之間的重要軍鎮作用。戰後,已相繼晉升為太子太保、左都督的戚繼光,又以援遼有功被加封為少保。
圖們所說的“再想跟當年那樣可不容易”,指的就是這個局麵。
正因為如此,哪怕他也跟速把亥一樣得知了山海關有大量物資可能要運往遼東的消息,他也沒怎麼動心。
但現在看來,速把亥卻似乎真的動心了。
全蒙古的大汗圖們汗,一時頭疼不已。
——
感謝書友“鬨鬨家的小男人”、“坐在小酒館門口”的月票支持,謝謝!順便說一下,我發現一寫到不是熱點曆史的劇情時,訂閱就會下降,對此我其實挺奇怪的,老看被人寫爛了的打野豬皮真的那麼過癮麼,看點不熟悉但其實很關鍵的劇情不好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