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4章 建州風波(下)_大明元輔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大明元輔 > 第1444章 建州風波(下)

第1444章 建州風波(下)(1 / 2)

第1444章建州風波(下)

皇帝既然有了宸斷,外廷的各種意見其實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隻不過,建州這次戰爭引出的風波可沒有如此輕易結束的道理。

有一件極為重大的變故尚未處理:李成梁戰敗一事。

這件事本來早已在京中鬨得沸沸揚揚,從山東道禦史韓先友彈劾李成梁殺良冒功舊事,到巡按直隸禦史任養心彈劾李成梁尾大不掉、李氏子弟“環神京左右蟠據,橫驕莫可搖動”,可謂是一浪高過一浪。

但申時行在王錫爵的勸說之下申救李成梁,上疏道:“今九邊事情艱巨,獨遼東為難;九邊將官忠勇,獨成梁為最。凡二十年以來無歲不戰、無日不防,可謂竭儘心力矣。

至於用兵之際遇,自古難言必百勝而無一敗者也。今以其血戰之功為妄,以其報國之忠為欺,則將官隳心解體,任夷虜之縱橫而不敢言剿;邊臣亦鉗口結舌,任邊事之廢壞而不敢參論,其為害豈淺淺哉?

今建州仍為我三路合圍,虜酋兄弟插翅難飛。待全此大功,即便儘誅醜類,亦何足惜?然剿夷出塞原非李成梁一人之事,數路合圍亦為李成梁之遺策,倘以一計之誤、一戰之失而多生支節,儘沒成梁百勝之功,此則臣等之所深惜也。伏望皇上特賜體察。”

申時行堂堂元輔,親自上疏申救李成梁,自然不是尋常量級。大明雖無宰相,但首輔仍被視為百官之長,哪怕是皇帝,尋常時候也得考慮首輔的顏麵。

再加上申時行的申救頗有講究,他根本不去討論李成梁過去是否有殺良冒功之舉,也根本懶得為李家“尾大不掉”辯解,隻是單純地回顧李成梁這二十年來的百戰之功,強調偶有一敗乃是人之常情,為此一敗而抹殺了他半生功業,實在於心不忍。

這個說法之所以講究,原因是他知道皇帝心裡明白:

其一,這年頭將領作戰,尤其是對外作戰之時,殺良冒功什麼的其實很常見,根本不是隻有李成梁一人如此做。

其二,出關作戰這種事,如果一次戰敗就要深追舊案,將來誰還敢輕言出戰?有幾位將領敢保證此生必無敗績?

其三,現在李成梁所部雖敗,但建州局麵並未失控,三路大軍之合圍依然順利,而這也是李成梁此前的謀劃,怎麼就能光盯著一次戰敗而把整場戰役給忽視了呢?這全局的勝利也有他一份功勞,僅以方麵之敗而定罪是何道理?

其四,所謂李成梁家族尾大不掉,“環神京左右蟠據,橫驕莫可搖動”之說,申時行之所以不加辯解,並非因為這是既成事實。

所謂“環神京左右”真正稱得上莫可搖動的,不是李成梁,而是高務實。

李成梁的嫡係即便在遼東也就三萬左右了,李如鬆在宣府則另有五千。三萬五千之數,就能“環神京左右蟠據,橫驕莫可搖動”嗎?開什麼玩笑!

京師京營號稱四十萬,雖然大多不能打仗,可其中光配置頂尖的禁衛軍就有六萬,這支部隊按照大閱的情況來看,比任何邊軍都要精銳,堪稱戚繼光練兵史的巔峰。申時行雖然不懂兵,但他聽高務實評價過:禁衛軍陣前,縱十萬精騎衝陣而不可動搖。

十萬精騎衝陣?那怕是得回轉三四十年,俺答汗最強勢之時才有這般浩大軍威。

而京師之外亦不必說,由東到西從遼東看起:

遼東有兵約十八萬,其中李成梁嫡係三萬,餘者十五萬之中,又有曹簠及宣大借調的馬棟、麻承勳等部三萬是高務實嫡係,李成梁拿什麼尾大不掉?

薊鎮原本有兵十三四萬,後因戚繼光調任禁衛軍司令、戚金調任沈陽遊擊等事,兵力下降了一點。但由於薊鎮是計劃中對察哈爾出兵的主要陣地之一,故而又從江浙、湖廣、江西等地調來了四五萬班軍,如今的總兵力也保持在十七八萬。

而李家在薊鎮隻有一個李如樟,職務也僅僅隻是分守薊州西路參將。李如樟是李成梁第四子,待遇自然比不得長子李如鬆,身邊隻帶了一千隨任家丁。這一千人放在十七八萬薊鎮精銳麵前濟得甚事?

宣府的兵力曾經一度高達十五萬左右,不過隨著馬家軍、麻家軍的往外滲透,以及土默特方向久無戰事,宣府的總兵力也出現了下降,現在約有十三萬左右,其中五千是李如鬆帶去的遼東鐵騎。

五千遼東鐵騎固然不弱,但宣府是馬芳崛起之地,早已投入高黨門下多年,無論是軍心還是兵力,李如鬆都在宣府都是強龍難壓地頭蛇。何況宣府因為馬芳的關係,自來騎兵也是強項,並不畏懼李如鬆的遼東騎兵。

大同更不必說,有兵十二萬,沒有一個李家將,是徹徹底底的高黨基本盤。

再然後是山西鎮,即“宣大三鎮”中被省略掉的那個。它也有兵七萬,同樣沒有李家將的存在,也是高黨的基本盤。

另外還有個順天巡撫下轄的昌平鎮,此處不好說算京師本身還是京師外圍,但它也有兵六七萬。其中李家有個遊擊將軍李如梧在,不過他隻是李成梁的侄兒,身邊更是隻有三百隨任家丁,完全不值一提。

這樣的局麵,說什麼“環神京左右蟠據,橫驕莫可搖動”,彆說皇帝不信,就算申時行聽了也無動於衷。他甚至可以想象,高務實聽見這話的時候隻怕會冷笑一聲,嗤之以鼻。

按照大明的傳統思維,既然有高務實這樣一個名動天下、聲聞九邊的天下第一文帥坐鎮京師,周邊各鎮又有一大堆他曾經指揮過的將領,似李成梁那樣的武將哪裡敢有什麼不軌之心?

畢竟大明朝的文官迷之自信,沒有牛逼文帥坐鎮的時候都不把武將放在眼裡,有了這麼牛逼的文帥在,自然更不會擔心那區區三萬多兵。所以,說李成梁尾大不掉,那純粹是文官集團歧視武將,認為造反這種事隻有可能是武將會乾,所以一到這種時刻就拿來說。

但說不頂用,以皇帝陛下的精明,總不可能算數都算不清。除非皇帝本身就要懲罰李成梁,否則必不會把這個說法當真。

申時行上疏申救之時,是李成梁剛敗,建州之戰並未打完,皇帝也還在猶豫到底要怎麼處置。故而當時高務實建議皇帝先不做回應,等打完了再說,皇帝也答應了。

現在這場仗算是打完了,建州方麵“投降輸一半”,等著被三分肢解,此時此刻就到了皇帝做決定的時候。

朱翊鈞趁此機會也再次把這事提了出來,問高務實覺得李成梁要如何處置。

高務實倒是很直接,說道:“以臣個人的帶兵習慣而言,賞功罰過須得分明。寧遠伯昔年勞苦功高是天下人所共見的,若僅因為一次戰敗便窮追猛打,實非所宜。在這一點上,臣讚同元輔之說。


最新小说: 抗戰:袍哥將軍,帶雲龍混成元帥 修仙女配發癲第一劍,先斬意中人 縱橫美利堅,文娛霸主 以劍破混沌萬法 特效修仙:從被母女誤認大佬開始 怪癖 劍鼎覓仙緣 穿書七零,手握空間搬空供銷社 假千金是錦鯉?我靠係統驚豔全世界 仙子彆怕,我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