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0章 蒙元經略(上)_大明元輔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大明元輔 > 第1640章 蒙元經略(上)

第1640章 蒙元經略(上)(1 / 2)

第1640章蒙元經略(上)

萬曆二十年十二月丁亥朔,上命戶部尚書高務實經略蒙元諸事,督禁衛軍及薊遼宣大七鎮,兼管天津備戰。賜尚方劍,諸將官不用命者軍法從事,毋庸報聞。

消息一出,原先還隻在私下議論的關於“開春伐元”之事便直接擺在了台麵之上,而對於高務實“二任經略”,也難免議論紛紛。

前一次高務實任經略,本質上是朝廷虛張聲勢嚇唬人。因此,那次雖然創下了一個記錄,即他在名義上掌握七鎮邊軍的同時居然不曾卸任戎政侍郎,邊軍京營一把抓,但因為那一次他甚至根本不打算離京,故而朝廷百官也沒有太大的反應。雖然也有人上疏表示如此作為會導致隱患,但基本上沒鬨出多大聲響。

然而這一次可不同了,這次高務實手裡掌握的力量甚至比上次虛張聲勢的更加龐大,立刻就引起很多官員上疏表示反對。

要說權力大,其實也的確大:禁衛軍不必說了,這幾年來朝廷費儘心力打造的核心精銳,全軍雖然隻有六萬餘人,但火炮配備達到同等兵力邊軍的兩倍以上,禁衛軍中的騎兵部隊一人三馬,可謂全大明最富;

薊遼四鎮為薊鎮、遼東、昌平、保定,其中遼東有兵十八萬,薊州有兵十八萬,昌平有兵六萬,保定有兵四萬,這就高達四十六萬大軍。

另外還有個天津被單獨開列,這天津鎮是由於天津港越發重要之後新設的,還沒有被劃歸薊遼總督管轄,所以這個鎮稍微有點例外。它的馬步軍隻有兩萬左右,但卻有一支水師。不過聖旨隻說讓高務實兼管天津備戰,考慮到水師不可能去察哈爾,高務實也不差那兩萬步騎,因此天津鎮大概不會真正參與作戰。

宣大那邊和之前差不多,宣府有兵十三萬,大同有兵十二萬,山西有兵七萬,合計是三十二萬大軍。如此算來,高務實如上次一般,手底下依然是八十多萬大軍,好像沒什麼區彆才對,怎麼就不同了呢?

且不說上次隻是虛張聲勢,而這次是實打實的要“督”軍,實際上後麵那句賜尚方劍的表述才是更讓人震撼的。

本來大明的文官地位就高,專門派去邊疆督軍作戰的總督乃至巡撫都經常有被賜予尚方劍的時候,以便能對麾下將領形成足夠的威懾。然而,以往在賜尚方劍時的表述都是“總兵以下不用命者軍法從事”,而這次高務實的待遇卻明顯不同了,他是“諸將官不用命者軍法從事”,並且“毋庸報聞”。

首先最明顯的差彆就是,高務實有權在他認定對方“不用命”的時候陣斬總兵這大明最高一級的將領,不僅能斬,甚至還“毋庸報聞”。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殺了白殺,連上報都不用,朝廷全麵放權,對他不加絲毫製約。

另外還有一點,這句話說得不夠確切,是能夠引起歧義的。“諸將官”這三個字是應該理解為“所有將官”,還是理解為“所有將、官”?這個差彆可是天上地下,前者僅指武將,那倒也無所謂,就算真殺了哪個倒黴總兵,朝中諸公心底裡恐怕也談不上多麼心疼。然而萬一要是後者那可就不行了,那是要包括文臣的!

怎麼能殺文臣呢!這是暴政啊!

雖然聖旨裡這話有點含糊,但京中百官顯然絕不含糊,紛紛上疏要求皇帝釋疑,必須把這事說清楚——說清楚當然不是根本,根本問題是必須保證沒有人可以擅殺文臣!

事情到了這一步,甚至連實學派的官員們都無法善了,部分人也跟著上疏表示擅殺文臣是不對的,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仔細看看就會發現,除了高務實這一係的嫡流大部分立場尷尬隻能保持沉默之外,幾乎處於滿朝反對的局麵。高務實本人也連著上了兩道奏疏,第一道奏疏表示自己絕不會胡亂加罪於文官;第二道奏疏則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態度,說自己也不同意經略獲得處置文臣的權力,並且強調此乃天子之權,即便是天子下賜了天子(尚方)劍,為臣者也不敢擅專雲雲。

本來這事按說隻是一個字的問題,宮裡隨便回應一句也就是了。然而不知為何,一連等了三天皇帝都沒有傳出任何消息來,所有的奏疏如同泥牛入海,一點回應都沒等到。

就當外廷的發酵已經有些過度,內閣絕大多數閣老都覺得必須再以請辭來提醒皇帝了,宮裡卻突然往內閣遞了條手諭。這道手諭談不上命令,而是提出了一個問題,皇帝在手諭中問了閣老們四個問題:“經略何職?所負何責?當予何權?其司何畢?”

經略是個什麼職務?經略要對什麼事情負責?該給予經略何等權力?經略的任務做到什麼程度算是完成?

這看似是四個明確的問題,但閣老們都是人精,知道從表麵推及內在,實際上皇帝這四個問題都是指向一件事:如何定義“經略”。

說起來,這可能是大明一貫以來的某種痼疾。有明一代,始終缺乏軍事高級長官的經製官職設置,朝廷文官被派遣到地方上,大都是以兵部、都察院等掛銜的特殊身份,駕淩於三司之上。

巡撫、總督兩職的來曆和差彆此前已有所述,兩者都不是“經製之官”,本質上都是“事職”,權力來源並非朝廷架構,而是皇帝的臨時委任。而“經略”也同樣如此,甚至與總督、巡撫已然常設化相比,它既不常設,職司也從來沒有準確定義。

換句話說,經略這個職務,它的功能、權力、運作等等,完全取決於皇帝如何安排。

這裡又要鞭打一下《明史》了,因為《明史》中說:“天啟元年,置遼東經略。經略之名,起於萬曆二十年宋應昌暨後楊鎬。至天啟元年,又以內閣孫承宗督師經略山海關,稱樞輔。崇禎四年並入總督。十一年又增設總督於保定。”

所以說《明史》經常不靠譜,這裡就顯然錯了。從《明實錄》中的記載來看,最早的經略並不是出現於天啟年間。當然,這裡可以將“經略”理解為動詞,作為“經營軍務負責功略”之類的意思來理解。

如弘治十八年六月丙辰:經略山海關工部左侍郎李鐩回京,上經略事跡。起廟山口迄於密雲墓田穀關,展出荒地五十頃二十廟,修邊牆二萬四千七百九十餘丈、糠溝三千三百餘丈、墩台、敵台、城樓、營堡等項共一百七十餘座,營房三百八十餘間。(《武宗實錄》)


最新小说: 長生塔 惡女穿成小白花,男神公寓當管家 受辱三年重生,渣夫求我高抬貴手 凝氣境如履薄冰,金丹期重拳出擊 饑饉:人類相食史 看到彈幕後,惡毒女配她不乾了 巫師不朽 大明柱國:從清廉知縣開始 重生2012,開局5個億 這個明星疑是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