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6章伐元(三)不為遙製
六十萬大軍,這樣的規模在古代戰爭中是很難進行集中指揮的,即便強行集中,帶來的更多也可能隻是指揮失靈等各種災難性境況頻發。而且從物資補給的角度而言,六十萬大軍的供應堆在同一個地方那就更是災難中的災難了。
不過即便高務實將六十萬大軍分作四路,但他本人所處的這一路仍然兵力雄厚。哪怕分出五萬遮蔽側翼之後,十五萬大軍進駐大寧也不是玩笑事,這對於重建不過數年的大寧城來說也是相當大的考驗。
大寧城中本來就有部分駐軍,高務實切實帶來的隻有十三萬左右。從喜峰口來大寧,這條路線是去年秋冬時曹簠走過一次的,這次高務實領軍前來同樣也由曹簠伴隨,當然中軍之中則依然高高飄揚著“禁衛軍司令戚”的大纛。
大寧城自去年起便已經開始做屯駐大軍的準備,城中的儲糧十分充裕,即便之後沒有額外輸入,光是儲糧便已經足夠二十萬大軍食用兩年之久,另外還儲存了一些醃肉、魚乾、風乾肉之類,可以說不懼堅守。
二十年的長期積累,數年來的專門囤積,這才是高務實敢於一次動員六十萬大軍打一場浩大決戰的底氣。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這場仗的軍事屬性遠不及政治宣誓重要,因為一場戰爭的準備充分到如此程度,裝備也占據優勢,兵力更是懸殊到幾乎十倍的決戰已經基本上不存在輸的可能,唯一要考慮的就是“需要一場什麼樣的勝利”。
正如之前戚繼光所言,打遊牧的最佳辦法是一次絕佳的戰術欺騙加上突然襲擊,完成霍去病式或者李靖式的犁庭掃穴,要儘量爭取一鍋端。
不過,對於“中興大明”的一場宣誓性戰爭,高務實需要這次勝利具有更多政治意義,才會不斷加強對皇帝的勸誘,讓他認為隻有大軍圍剿方能充分展示大明的威嚴。
這顯然給軍事指揮帶來嚴重困擾,畢竟在整個人類曆史上,單獨戰場上沒有直接指揮幾十萬人和幾百萬人的例子,因為軍隊根本無法展開,而且軍糧消耗也是問題,所以都不可能脫離補給線帶五六十萬人或上百萬人在一個地方作戰。
即便是人類大規模作戰的巔峰,二戰時期蘇德戰場幾百萬大軍廝殺,那也是在極其寬大的正麵展開,是由多個戰役共同組成的,不能看做單獨戰場。
二戰時期已經是機械化大生產到達較高水平時發生的戰爭,在農業社會則絕無可能。整個戰爭投入人力達到幾十萬人或幾百萬人,有還是有過的,不過純戰鬥人員幾百萬人就沒有過。即使幾十萬人的戰爭,在封建社會晚期也需要舉全國之力,哪怕大明這種大一統集權下的農業社會,其動員能力是有極限的。
事實古代戰爭並沒有想象的複雜,因為通訊手段非常有限,除了靠喊、靠望就是靠腳來準確傳達訊息。
因此一般而言,一場地區性戰役裡能指揮的人數十萬就已經非常非常高,就古代生產力與運輸能力來說,超過二十萬在一個地區上就沒有辦法有效控製軍隊。更有甚者,前線指揮官增多等於意見的不統一,增添大量不必要的意外,故而有時候人數反而是混亂的來源。
也正因如此,大明才會在大規模戰爭爆發時由皇帝賜予主帥尚方劍來確保全軍能夠統一思想,避免指揮紊亂。
一場戰鬥中,一個地方能塞下的人是有限的,不會因為國力與將領領導力而可以進行壓縮或提高。冷兵器時代大部分戰爭,都是以幾千人為一個部分做單位運動,過萬人則是一整隻軍隊,過十萬那一定就達到了戰役級的水平。
一個地區戰役裡,一個指揮官統領幾萬人,之後分為幾個數千人或萬餘人的分隊,每個分隊由指揮官的嫡係人馬指揮,而地方上的戰鬥幾千人就是極限,更多的人則意味著更大的戰場。
比如一支五萬人的部隊,分為八個五千人隊,依次序對最高指揮官負責。地區戰役的指揮官按照他對地形的理解分配這些五千人隊,之後自己的本部兵馬坐鎮在可以隨時支援各地要衝的位置。
此時可能會麵臨有大量道路而戰略任務是防守而非進攻,於是很可能八個五千人隊全部分出去縱向防禦避免敵人迂回包抄;也有可能地形是狹窄的,兵力無法展開,一個通道隻能放一個五千人隊或者兩個,其餘的則要拉開一定距離方便有緩衝空間。
由於開打後基本不可能及時、準確的傳達命令,所以大部分時候,命令都是提前得到了預知,指揮官會把自己對戰局的理解和戰略需求講解給嫡係的將領,而顯然指揮官不可能親身考察所有地形,因此前方戰場就有賴於一線將領的執行能力。
比如東線的預期情況是防守,西線則是進攻,指揮官最初的命令是這樣的,並且給出了減少損失和如果作戰不利可以撤退或停止進攻的保底標準,那麼前線將領就不會傻到拚死作戰,而是執行指揮官的戰略需求。
這時候就主要考驗地方指揮官對前線的控製力了,而除非有特殊情況與意外,否則大部分情況下傳令兵是沒有太大作用的,因為的確很難做到實時傳送命令。假設是必須進攻打下來或死守的情況下,在開戰前都做過交底,基本不會在戰役開打後開所謂的指揮係統來調度部隊。
當然,讓預備隊進行戰術支援是可以的,可如果指揮官觀測或無法判斷前線情況,那還是要依賴最前線的部隊靠傳令兵來尋求救援,這樣一來一回,命令的延時性就往往會導致前線出現各自變化。
這就是一個局部的地區戰役全貌,它由大量前線戰場彙聚而出,而整個戰爭,就是大量的地區戰役所組成的全局。這其中通常有一方會是主力,但也不會過度密集的聚集在一個地區,多個戰場的指揮官要向最高的軍事領袖負責。
大致上的邏輯和模式,都跟地區指揮官與前線將領的指揮體係差不多。即都是在開戰前軍事領袖就對這些派出去的指揮官們交過底,解釋了戰略思維與需求,當然也有一些是沒有交過底但突然因為被人進攻而卷入進來的,這種情況下就隻能依靠前線將領的判斷,要麼死戰等援兵,要麼狹路相逢勇者勝反而擊退敵軍乃至大獲全勝,再不然就隻能戰敗撤退了。
假設一次戰鬥,可能有三個方向的局部戰場組成整個戰役,互相之間沒有辦法快速支援或連接,而每個地區都部署五萬甚至十萬以上的兵力。那麼在開戰之前,軍隊最高領袖通常就隻能告知地方指揮官自己想要的軍事戰略需求,然後一切就是交給那位將領統管執行。
素以簡單的說,就是大部分時候都靠隨機應變,真正有決策權的軍事領袖分身乏術,指揮是非常有限的。地方的指揮官與前線將領隻能依靠之前軍事領袖的大致戰略部署,還有結合前線實境的情況來見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