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8章伐元(五三)轉折之前
李如鬆對戚繼光奔襲兩千裡還能擊敗圖們感到不可置信,但高務實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他覺得再正常不過了。
奔襲這種事不隻是你李如鬆能做,人家戚繼光帶兵曆來就有這種本事好麼?當年戚繼光在東南抗倭時,帶著一支純步兵轉戰數千裡跟玩兒一樣,常常是奔襲、作戰、繼續奔襲、繼續作戰……期間甚至很少有休整的時候,人家說什麼了嗎?
不過想到這裡,高務實倒是想起他穿越前聽過一位人類學專家的講座,裡頭提到人類作為“恐怖直立猿”,在遠古時代剛剛從樹上跳下陸地生活時的最大生物學bug。
什麼bug?耐力。
遠古時期的人類麵臨極其困難的生存環境,作為剛剛學會使用最簡單獵捕工具的族群,人類與當時生存環境中數量龐大的野獸相比,無論爆發力、敏捷性、抗擊打還是攻擊力等方麵都差了不知幾個檔次。
然而,人類發現了自己的優勢,並且很快將之運用到獵捕當中。是什麼優勢,又如何利用?
優勢就是無與倫比的耐力,而利用辦法就是窮追不舍式的獵捕。
聽起來是不是很扯淡?然而那位專家說,當時的人類學會了使用簡單的武器,如磨尖的木棍,於是可以獵捕很多野獸(隨便舉例鹿群),但依靠武器雖然能在獵捕能力上獲得加成,然而如果追不上,那就白瞎了。
於是人類學會了圍獵和集體追捕。圍獵不必解釋,這個集體追捕卻很有意思。人類本來跑不過絕大多數獵物,但後來他們發現獵物們比自己強的都是短跑,因此人類就依靠窮追不舍讓獵物跑到精疲力儘再輕易獵殺。
高務實記得很清楚,那位專家說到這裡,舉了一個例子:“超級馬拉鬆”。這項比賽的總賽程高達3100英裡,也就是4345公裡,標準要求是在51天內跑完,而世界紀錄是41天跑完了全程。
也就是說,這位選手平均每天跑了107公裡——要知道這可是現代人,在這項運動中是沒有生存壓力的。
那麼問題來了,人的耐力為什麼這麼強?答案可能讓很多人愕然——2004年哈佛大學發表了一篇名為《生而能跑》的論文,指出除了身體結構之外,最大的關鍵因素在於散熱。
獵豹作為跑得最快的動物,短跑能力秒殺人類,能在短短三秒內從0加速到時速100公裡。然而,獵豹的高速狀態隻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因為在獵豹衝刺啟動之後,它的呼吸頻率就會從60次每分鐘迅速飆升至150次每分鐘,心跳和血液流速也迅速加快,這就會導致獵豹的體溫急劇提升。
於是,獵豹僅僅奔跑1.5公裡之後,它的肛溫就會達到41攝氏度,而獵豹幾乎全身都是皮毛,這就給它的散熱帶來巨大的障礙,所以在短暫的狂奔之後,無論是否已經追上獵物,獵豹都必須停下來。因此可以說,散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動物在較長時間裡奔跑的上限。
而與此同時,人類卻擁有所有哺乳動物都隻能羨慕的散熱係統:體表無毛且擁有可以大量出汗的發達汗腺,完全就是個高端“水冷式散熱係統”。
當然,人類為什麼會變得體表無毛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達爾文當年就愣是想不通其中的原因。其實這裡頭至少有好幾種假說,不過後世主流的假說便是散熱係統假說。
回到上麵提到的“窮追不舍獵捕法”,這種狩獵辦法在高務實穿越那會兒,非洲桑人、澳洲土著、以及美洲保留地的某些印第安人部落仍然在采用。
所以說,人類在耐力上的極限是相當高的。後世很多中國人可能都了解,紅朝軍隊在早期沒有機械化的時代,一貫以“鐵腳板”著稱,有多強呢?後來有人按照他們當年的表現做過計算。
他們一般負重行軍為20,作戰狀態更高。人均體重按70公斤為例,戰鬥狀態負重20公斤即接近30。
而對比馬,以體格較小的蒙古馬為例,體重約260370公斤。負重30則為86111公斤。也就是說,換算下來馬負擔一個全副武裝的人,和人負擔全副武裝,重量\功率比是大致相同的,兩者計算在一個水平線上。而且不管算不算負重,兩者對比的條件都是公平的。
那麼看看行軍強度。紅朝野戰軍部隊可連續行動810個小時,休息8小時之後再繼續行動,不占用特彆的吃飯時間(邊走邊吃),平地日行動距離為60公裡,這個速度不需要任何特彆修整。
記住,這是負重30公斤的情況(即軍中老話“兵不兵,六十斤”),而且是長期行軍,不需要任何特彆修整。
再對比長距離馬匹的行動能力:全球最長的賽馬耐力賽,2009蒙古德比1000千米國際耐力賽。當次賽事創下了新的吉尼斯記錄,26名國際選手和700匹馬參與了此次比賽。
根據新聞記錄,賽事每2040公裡設一個獸醫工作點,沿途一共設了23個獸醫工作點。騎手們的合格標準是要在2周之內完成全部行程。
可以發現,在如此密集的獸醫工作點加持下,要求也不過是每天跑71.4公裡。
那麼對比一下,紅朝38軍在朝鮮作戰時,於清川江戰役中創下過一個記錄:當時該軍113師受命穿插米軍南撤的必經之路“三所裡”,在短短14個小時內突破敵人數次封鎖,還奔襲了74公裡並且成功拿下三所裡,創下人類步兵戰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