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建議裡,高務實終於對困擾大明兩百多年的稅法真正開始動真格了,他提議將商稅設為常稅,然後按照產品、商品門類確定稅率。大致是涉及基本民生者低稅,附加值高者高稅,暴利者課以重稅。
按照他提交的“詳細說明”來看,至少沒人敢說他以公謀私,因為京華自家的產業起碼都是“高稅”起步,還有不少行業達到了“課以重稅”的標準——老規矩,我自己先交,你們嚼舌根之前不如先好好照照鏡子。
不過,高務實也不是說商稅就要全部由戶部征收,既然叫分稅製,那麼“分”就是個關鍵所在。
如今這個社會比不得後世,哪怕是收稅,付出的行政成本也是遠高於計算機、互聯網時代的,很多東西也沒法精確計算,因此高務實也隻能搞一個比較粗略的一刀切:商稅收入中樞拿六成,地方拿四成。
至於你說地方也有好幾級,總督、巡撫、布政司、州縣等,這些事戶部就不管了,怎麼分那四成商稅可以再議,反正戶部要拿六成,以確保中樞的財政權威。再說,戶部又是給你們加薪,又是幫你們分擔了師爺、吏員、衙役等經常性支出項,拿大頭不是理所當然?
高務實可以肯定的是,如今不管是皇帝還是百官,對他的目的都肯定還有看不到的地方,比如這樣改革之後會對地方經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一點,他們就不大可能明白——不過時間久了可能會反應過來。
這事說來也不複雜,在之前的大戶部改革之後,地方上不少原先可以截留的銀子被要求上繳,現在又經過商稅改為常稅,那麼這商稅就會成為地方收入極其重要的一項。
任何地方衙門肯定希望自己手裡的銀子越多越好,但這商稅是戶部統核統收的,他們地方做不得多少假,因此唯一提高商稅的辦法就是讓當地商貿變得越來越發達。這就倒逼地方官甚至那些不算官員的吏員們,都不得不想方設法維護營商環境,從而就促進了地方發展。
呃,這麼做會導致房地產泡沫嗎?那倒不會,因為大明的商稅收得非常粗糙,買賣房屋根本不交稅,地方上也沒有多少“土地財政依賴”存在,不會有意願推高房價的,畢竟房價高了其實是導致營商成本提高,對當前大明的地方衙門不僅並無好處,反而還有壞處。
這個做法和高務實以往的改革思路一脈相承,他相信無利益的強迫最難長久,人走茶涼、人亡政息將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他的改革一定要讓執行改革的人或者集團取得部分利益,為此不惜“捆綁銷售”。
根據他的經驗,隻要有了明確的好處,執行改革的人就會有動力去推進,哪怕有一天他高務實不管這茬了,這製度也能繼續推行下去。
當然,任何改革都是要跟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封建時代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搞不了社會主義,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勞永逸。不過,那要麼是將來下一步改革要做的事,要麼甚至不是他高務實此生能見到的,隻能相信後來人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去解決了。
這個“詳細說明”呈上去之後,又等了兩天,皇帝依舊沒有批複,但卻把高務實召進宮中當麵詳談了一個下午。之後,司禮監終於批紅了票擬,雖然沒有同意全國施行,但卻準許了“南北直隸率先試點”。
試點,這個做法似乎成了實學派二十年來改革的標配。從高拱時代開始,實學派許多改革措施都是先做試點,試點效果好才開始逐步推廣的。這一次高務實托名官員加薪、實則施行分稅製的改革也按照這個套路走了,倒也不錯。
這件事實上影響巨大的大改革,就如此在滿朝上下的默許下波瀾不驚地翻頁了,而此事剛剛塵埃落定,朝鮮方麵忽然送來了一道請求冊封的奏表。
要冊封的當然不是朝鮮國王李昖,他這國王乾了許多年了,早在登基之初就經過大明的冊封,合法性毋庸置疑,不必多此一舉。
現在朝鮮請求大明冊封的是世子,也就是光海君李琿,不過這個請求卻不是李昖發來的,而是光海君李琿被李昖封為世子並領導分朝之後,由分朝的臣子們搞出來上表給大明的。
事關藩屬國世子正統,朱翊鈞也很重視,立刻在文華殿召見了全體內閣輔臣,詢問眾閣老意見。
原本高務實還以為自己在此事上會成為少數派,因為他是反對光海君做朝鮮世子的,然而從朝鮮當前岌岌可危的局勢來看,似乎也就光海君的表現還有點“人主之像”,所以其餘閣老們或許都會支持冊封光海君為朝鮮世子。
誰料結果大出意外,所有閣臣通通對冊封光海君表示反對,隻不過道理卻和高務實所想完全不同。他們認為李昖當前雖無嫡子,但光海君還有兄長在世,豈能不立長子而立他?簡直豈有此理!
在大明內閣看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個原則絕對不能壞!至於有傳說朝鮮臨海君李珒失陷倭寇之手,可能已不在人世,大明內閣表示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總之立儲這種大事絕對不能馬虎。
高務實雖然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光海君不能為世子這件事的,但既然大家現在如此態度明確,他倒也不願“獨樹一幟”,也表示對這一態度的讚同。
而朱翊鈞在內閣眾輔臣一一表態之後,出於自己的某種心理又打了個補丁,道:“諸位愛卿所言極是,朕亦認為嫡庶尊卑不可亂,既然王之長子尚在,豈有胞弟得封儲位之理?
況且,朝鮮王李昖尚在壯年,日後誕下嫡子的可能也是有的,若朕此時冊封李琿,屆時朝鮮王又有嫡子出生,則朕與朝廷如何自處?”
高務實當然知道皇帝的小心思,其餘閣老們當然也知道,但大家都不點破,高務實甚至主動道:“無嫡而君未老,先虛儲位以待,此正道也。”
朱翊鈞滿意地一拍手,道:“不錯,此正道也!申先生,就按這個意思擬旨回複吧。”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與月票支持,謝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