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2章 朝歸倭附(圩一)上中下三策_大明元輔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大明元輔 > 第1952章 朝歸倭附(圩一)上中下三策

第1952章 朝歸倭附(圩一)上中下三策(1 / 2)

第1952章朝歸倭附(圩一)上中下三策

德川家康之所以對甲斐姬回日本——尤其是出現在堺港——的消息如此吃驚和緊張,自然是有原因的。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按照他此前與高務實的密議,甲斐姬此次回日本就要與他商議過繼養子的具體事宜了,然而這件事在家康的計劃中卻偏偏不能辦得太早。

家康的計劃其實應該按照其目的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作上中下三策:

上策的目的在於保證日本獨立自主,不被來自外界的力量乾預國內事務,當然也就能夠保住所謂的日本國體;

中策的目的是在上策無法達成的情況下,儘量確保外界力量不會直接出手乾預,而是通過他德川家康來進行。這樣的話,局麵雖然可能會難堪一些,但日本的國體也應該還可以維係;

下策的目的,那就是在前兩條都無法達成的情況下,儘量確保德川家的家名和血脈得以延續,至於其他方麵,那就顧不得了。這個結局是最糟糕的,家康甚至悲觀的認為如果到了那一步,德川家的家名和血脈本身可能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以上隻是目的,具體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怎樣,家康當然也反反複複認真思考過很多次。

想要達成上策,首要的大事就是讓高務實認為日本是個刺蝟,讓他覺得自己胃口雖好,卻不願意下嘴。

正因如此,家康這段時間來一直儘力避免和石田三成發生衝突,對於三成挑唆前田利家等人對自己搞的小動作,也隻是一手軟、一手硬的準備著。

按照他對前田利家的了解,此人還是比較有大局觀的,隻要自己手中有足夠的力量放在近畿,前田利家為了大局考慮,必然不會兵行險著,搞得雙方兵戎相見。

家康確信利家心裡很清楚,在太閣已經離世的當口,他倆如果發展到那一步,日本一定徹底亂套,而那就違背了信長和秀吉的遺願。

而隻要他倆不亂,其他大名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武將派和奉行派之間的矛盾,就一定能夠壓得下去。壓下去這股矛盾,日本看起來就還保持著團結,保持著明麵上擁有的五十萬大軍。

明軍的戰鬥力很強,這一點德川家康絲毫也不懷疑。如果不強,朝鮮戰場怎麼會打成那副慘兮兮的模樣?然而明軍再強,麵對五十萬大軍同仇敵愾的日本,也不得不考慮一下跨海遠征所需要的花費,以及可能出現的巨大戰損。

家康通過秀忠在三崎城的觀察以及對朝鮮戰場的總結,認為明軍強歸強,但對於傷亡的承受能力恐怕遠不如日本。

兩個例子能夠說明這一點:第一個戰例,碧蹄館一戰之後,李如鬆立刻後撤,並且在後續的作戰中明顯不肯再打硬仗,存在非常明顯的保存實力之念。

保存實力這種心態,家康是很能理解的,畢竟他德川家能夠從區區三河做大到如今的地步,也少不得把這種理念貫徹進一切戰略之中。

不過問題在於,碧蹄館一戰當中,明軍的戰損其實遠低於日軍。日軍明明在戰術、兵力層麵都占儘優勢,但最後戰損的戰損卻是明軍三倍以上。

而偏偏在這樣的戰果之下,明軍二話不說就退了,反而日軍還能堅持觀望一下,直到發現其餘各部明軍開始分路逼近,考慮到確實打不過,這才不得已後撤。

第二個戰例就是釜山之戰,尤其是釜山之戰的前哨戰蔚山之戰。

在這一戰中,按照加藤清正等人送回日本的戰報,一開始由於對明軍的戰術考慮不周,蔚山倭城失陷很快,日軍隻能撤到雙子城的另一麵島山倭城,負隅頑抗之下,其實局麵岌岌可危。

雖說島山倭城修建得易守難攻,但按照加藤清正自己遞交的戰報來看,隻要明軍繼續維持攻勢,最多再有五天,同樣傷亡慘重的日軍必然無力抵擋;即便明軍隻圍不攻,那麼再有十天左右,日軍也要餓死大半,剩下的人精疲力儘,還是無力再戰。

家康完全相信這個判斷,因為他知道清正寫這道戰報的時候,城中的日軍已經開始吃土了——物理意義上的吃土。

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明軍居然先頂不住傷亡了,主動停止了進攻,結果給了日軍一定的喘息之機。不少日軍趁機分批溜出城外,跑到海邊叉魚打魚。

雖說他們沒有合適的工具,實際魚獲非常有限,但日軍的口糧配給量本來就不到明軍的一半,屬於是食量非常小,養一個明軍的糧食能養兩個日軍(當然這也導致日軍個子矮,在雙方戰鬥意誌差不多的情況下如果單兵肉搏,日軍會明顯居於力量劣勢);

二來魚獲雖少,對士氣的振奮卻很大,這導致後來明軍恢複攻勢之後赫然發現日軍居然又精神起來了,反過來又影響了明軍自家的士氣。

總之,家康的觀點就是明軍比日軍“嬌氣”,亦或者他們自認為自己比日軍更“值錢”,不肯白白消耗。甚至家康還覺得,可能明軍的將領也這麼認為——畢竟自己一方乃是天兵天將嘛,怎麼能跟蠻夷比人命低賤?太沒天理了。

明軍整體如此,那麼高務實自家的私軍呢?無疑隻有更甚。

這個觀點也是有理由支撐的,那就是他通過秀忠所得知的京華武裝家丁薪俸、撫恤金和撫恤政策(政策主要針對傷殘、戰死家丁的家人)。

雖然家康知道京華極其富有,但戰死一人需要裡裡外外撫恤出去數十兩銀子,那還是太嚇人了。日本要是按照這種政策辦事,兩個大名之間隨便打上一仗,恐怕至少得休息十年,這十年時間不是乾彆的,就光勒緊褲腰帶還錢了。

所以家康認為,讓高務實不願意直接發動戰爭征服日本的最佳思路,就是讓他認為打下日本是個虧本買賣。這個代價都不需要太大,隻要三崎城中守軍那樣的武裝家丁可能戰損一萬人,估計高務實就要仔細考慮這仗是不是應該避免,是不是可以考慮另想辦法實現自己的目的。

如果高務實決定“另想辦法實現目的”,那就意味著德川家康至少避免了“下策”的最壞結果,到了“中策”層麵。

中策,家康認為站在高務實的角度而言,主要就是戰略威懾,當然也或許會打一場規模有限,但影響不小的局部戰爭。

這場仗具體會發生在哪裡不好說,不過家康認為大概率應該會在日本的核心區域,針對的目標應該是某家全日本公認的、實力較強的軍隊。

符合這個條件的地區,首當其衝便是近畿,而夠格做那支敵方軍隊的,無外乎五奉行手中的豐臣嫡係軍、德川軍、前田軍或者毛利軍等等五大老級彆的軍隊——豐臣家武將派手中當然也有強軍,但他們個個都是大名,單獨一家不足以與京華一戰,要組成聯軍又太難,所以家康沒考慮。

德川軍肯定不會去和京華軍作戰,家康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三比一的兵力都未必能打得過,就算想辦法湊夠更多兵力、占儘了戰術優勢最終打贏了,那又怎樣?

真要是把高務實惹毛了,他光在南疆就有二十多萬大軍,在大明國內有多少,至今還沒人能給家康一個準數。

如果高務實覺得折了麵子非要找回來,隨著他一聲令下,十萬京華武裝家丁登陸日本,那不是又回到“下策”去了嗎?何況這種局麵的下策可比預想中的還要糟糕,因為德川二字將徹底成為曆史。

所以家康早就和高務實商量好了過繼的事,這樣德川家肯定不會成為打擊目標。那麼,現在近畿可能成為京華打擊目標的是誰?無非兩支:豐臣親軍,以及剛剛從加賀調來的前田軍。

正因為如此,家康聽說甲斐姬到了堺港,而且問他“是否需要幫助”的時候,他才會那麼吃驚,甚至緊張。在他看來,甲斐姬說這句話就意味著京華已經在考慮立威了。而她人在堺港,那麼戰爭可能爆發的目標區域當然也就是近畿。

有那麼一瞬間,家康甚至懷疑甲斐姬是不是想直取大阪,把秀賴強行控製起來。

在他看來,甲斐姬有這樣做的動機,也有這樣做的實力,甚至從她當年在忍城之戰所表現出來的戰場把握能力而言,她也有這樣做的信心。

堺港,嗬嗬……那地方可不止有一萬餘京華軍,堺港的大商人誰家沒有雇傭一些鐵炮手、劍客、浪人、忍者什麼的?這些大商人很多都恨豐臣家入骨,又仰賴京華的貨物賺錢,他們的立場根本不需要問!

而且,他們還有船……從堺港偷襲大阪才三十裡遠,偏偏無論海路還是陸路,都完全可以供甲斐姬隨便挑選。這都不是朝發夕至,是朝發午至了,如果大阪原本沒有防備,就幾乎不可能反應得過來。

因此,家康認為此時最關鍵的就是穩住近畿局勢,千萬千萬不能給甲斐姬找到出手的機會。隻有穩住甲斐姬,不讓她又亂子可趁,最終沒能出手,那就可以說自己確保了“中策”,可以衝擊“上策”了。

想要達成上策,一來是穩住甲斐姬,不讓她找到乾涉的機會,二來則是自己的動作要快,要在京華按捺不住躁動之前奪取政權,跳過豐臣公儀而建立幕府。

家康相信高務實是懂日本國情的,所以隻要幕府建立起來,哪怕豐臣公儀在名義上還存在,那也就不是大問題了,因為完全可以用幕府將之架空,等將來有機會再徹底廢除掉。

就算礙於之前對太閣的承諾,不得已將千姬嫁給秀賴,那也不要緊。甚至如果這樣,自己還不妨以此為由留秀賴一條命,也算是對得起太閣了——隻要高務實不反對的話。

總之,在京華出兵乾涉之前建立幕府,大概率便能實現上策,畢竟幕府將來的征夷大將軍就是他高務實的兒子呀。他能答應過繼,說明他可以接受這樣間接獲取日本統治權的方式。

“派人回複三崎殿,就說近畿局勢儘在我掌握之中,堺港武力作為計劃的最後一環尚不到暴露的時機,請她耐心等待。另外,再告訴她說秀忠已經回了江戶,德川家並無後顧之憂,請她一切放心。”

“是,殿下還有什麼吩咐?”井伊直政問道。

家康搖了搖頭,井伊直政悄然離開。

事畢,家康立刻準備出行。今日被邀請到有馬法印府裡欣賞猿樂的人有伊達政宗、最上義光、京極高次和高知兄弟,以及富田信高、堀秀政、蒲生秀行、田中吉政等人。

家康已跟有馬法印和藤堂高虎合計好,與諸人邊觀猿樂邊交談,以此摸清眾人底細。可從方才清正的一番話看,多半人的向背已然十分清楚。他又放心了一些,看來這世上還是明理之人多啊!


最新小说: 從模擬海虎開始橫推諸天 太子爺囂張狂妄,卻對她俯首稱臣 怪物入侵:從灰鋁天賦砍到世界之巔 和豪門哥哥在戀綜爆紅了 從每日一卦開始打造長生仙族 超神抽獎師,全民都是我的打工仔 秋風掃洛葉 我的青春暗戀你 我在大明摸魚的日子 混天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