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神色最為難看的不是被反駁的鮮於輔,反而是公孫瓚。
公孫瓚此前沒有與任何人說過,但是內心所想的便是儘可能集中兵力後,借助對幽州地形的了解繞到漁陽城的東麵。
然後,在烏桓進攻漁陽城且立足為穩之際,奇襲烏桓騎兵的後方。
隻是,在李基如此的一番分析下,公孫瓚隻覺得自己欲行之事卻是被評價得一無是處,甚至會陷入烏桓的陷井之中。
憑借著對烏桓的了解,公孫瓚幾乎是下意識覺得區區烏桓不會想到布下這種陷阱,但久經沙場的公孫瓚略微冷靜了些許後,眉頭不自覺地越皺越緊。
若是一擊不中,步騎混合的漢軍在平原地帶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甩掉烏桓騎兵。
除非,公孫瓚狠下心來拋棄掉所有步兵,僅僅帶著騎兵突圍。
否則,李基所判斷的那個被野外聚而殲之很可能就是唯一的結局。
李基以著眼角餘光掃了一眼神色變幻不定的公孫瓚,實則這一番話本就是在暗自對著公孫瓚所說。
李基早就猜到了公孫瓚的打算,但公孫瓚過於剛烈,也就代表著他往往不會輕聽他人之言。
所以,李基之前明知公孫瓚此舉不可為,但卻沒有明著或正麵勸說公孫瓚,否則公孫瓚礙於麵子未必會接受,反而很可能會激起逆反心理嘗試證明自己。
顯然,這種間接的提醒更容易讓公孫瓚接受,否則公孫瓚已然第一時間出言嗬斥反駁了。
隻不過鮮於輔明顯不知道主角並非是他,反倒是覺得自己的提議被李基批判得一無是處,這讓在劉虞麾下被全力委於軍務的鮮於輔感覺被落了幾分麵子,反唇相譏道。
“本就是子坤先生所說的需要瓦解烏桓聚眾之勢,可假如不出兵前往漁陽城,難道僅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在薊城就能夠說得烏桓退兵不成?”
鮮於輔說罷,還特意地大聲地笑了起來。
頓時,不少以鮮於輔為馬首是瞻的將領們,也是紛紛地跟著嘲笑了起來。
對於劉虞一係的心腹部眾而言,隻是早有耳聞劉虞兩次親自到門外相迎,並且讓從事齊周帶著李基親自參觀兵營、府庫、糧倉等重要之地,這自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嫉妒與不滿!
無論是劉虞的禮遇,還是擔憂於兵權被奪,鮮於輔等人自會下意識地針對李基這麼一個外來者。
區區一個揚州偏遠之地而來的郡丞,那什麼士子之間流傳的名聲,自是不會被鮮於輔這些久居北地的大老粗看在眼裡。
也就是曾經李基輔助劉備在涿郡大破黃巾,否則鮮於輔等將領早就更為**裸地上嘴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