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自詡不弱於人,亦是不弱於“國士侯”李基。
隻是李基年歲稍長於自己,恰逢相遇明主劉玄德而受其重用,以“黃巾之亂”為踏板而名揚天下罷了。
李基所說的一句話,周瑜相當之認可。
那便以著敗亡林邑國為儀式,慶祝我周公瑾的及冠,以此而揚名大漢,教世人知之揚州不僅有李子坤,更有我江左周郎,未嘗不是人生快事。
“此戰不宜拖延,否則我軍必陷於不利之地!”
“以兵鋒之利步步為營,逼迫林邑國傾儘全力抵禦之餘,此即為正;而更須用奇,以速勝敗亡林邑,威懾周邊小國,使其畏我大漢之威而不敢有任何舉動。”
說到這裡之時,周瑜手中羽扇一揮,就像是最後掃清了通往取勝之路的塵埃似的。
聽得激情澎湃的孫策,下意識追問道。
“如何用奇?”
周瑜笑著開口道。
“那自然是趁林邑國兵力儘數集中於北麵之時,以海船運送奇兵登陸腹地突襲林邑國國都占城,再前後夾擊林邑國大軍。”
“如此一來,林邑國大軍再多,戰意軍心必然頃刻間儘數瓦解,一戰即可敗之。”
與一般將領謀士的思維都局限於地麵地形的不同,長於揚州的周瑜既熟悉水戰,更是與李基有著一個極度相似的用兵特點,那就是擅長借助水路調兵。
在周瑜看來,徐盛所領的漢軍最大的優勢不在於兵鋒,而在於擁有著林邑國無人可擋的海船優勢。
且不說林邑國不知漢軍海船的利害,便是知曉,此策同樣也是無解。
林邑國類似於長條的疆域,北麵與日南郡接壤,故以想要從地麵派出奇兵繞後奇襲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林邑國一側完全貼著大海,這在周瑜看來近乎就是不設防。
因此,隻需要徐盛所率領的大軍步步緊逼,逼迫林邑國全力抵禦。
而後以海船從林邑國沿海的腹地登陸,即便不能一舉攻破國都,隻需斷了林邑國大軍的糧道,也足以將林邑國大軍困死於叢林之中。
看似林邑國有地形之利,實則主動權由始至終都一直被漢軍所掌握。
也就是周瑜意在完全征服林邑國,否則以著不計後患的方式用兵,隻需找準占城所在位置直接全軍突襲占城,同樣也能一錘定音。
不過,戰爭隻是政治的延續,以完全掌控林邑國為目的的話,如此方是最好的方式。
既能從上到下地完全瓦解林邑國的抵抗心理,又能大大地威懾林邑國周邊諸國,使之今後畏大漢如見猛虎。
周瑜同樣也深深地不能忍受,作為大漢州郡之一的日南郡,就連林邑國都敢累年侵吞大漢土地。
所以,周瑜便要以此為借口,在大漢之南以林邑國為目標進行殺雞儆猴,以絕後患。
而在周瑜的話音落下後,軍帳之內略微的安靜過後,便是一陣的讚同之聲。
此策,無疑是正奇相合的典型,且某種意義上還是**裸的陽謀,將如今漢軍所擁有的優勢發揮到了極點。
多年飽受林邑國欺辱而忍氣吞聲的虞國,更是聽得心潮澎湃。
林邑國,覆滅之日似乎是指日可待!
旋即,軍帳之中的眾人便是當場依據周瑜所獻之策,商議起用兵列陣的種種細節。
尤其是在虞國的支持下,找出了六十年前官府所保存的,且將林邑國相當一部分區域都包含在內的地形圖。
有了這一份地形圖,無疑是大大彌補了徐盛對於地形不熟悉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