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光影之王!
一段略顯雞湯的開場白過後,穿一身休閒服的葉楚在場下觀眾熱烈的歡呼中從舞台的右側走了出來。
“歡迎葉楚。”
“謝謝。”
跟現場的觀眾打完招呼,葉楚坐在了沙發右側。
就座之後,訪談開始。
國內的訪談節目應該是從九十年代開始,最開始的當然是央媽的《小崔說事》,然後就是《超級訪問》還有《鱸魚有約》,之後還會有《最佳現場》。
但是要說起主持人與來賓言語智慧的碰撞,《超級訪問》和《最佳現場》就很難上檔次了。
李晶也好,光線的妹子們也好,他們采訪嘉賓從來都是以褒為主,行“吹捧”之實,就算是爆料,也是隔靴擦癢,看得多了,也就這樣……
或許國內的社會還是注重人情……
鱸魚還是有點本事的,否則也不可能把一檔節目做了十幾年。
鱸魚的開場白一般都是熟絡的打招呼,這次也不例外。
“你上次來好像是前年八月吧?這次來,感覺有什麼不一樣嗎?”
葉楚笑了笑“我都來了兩次《魯豫有約》了,人生閱曆自然不一樣,心態更好了。”
“我覺得你現在更穩重了。”
“謝謝。”
其實這是沒話找話說。
上次來也是四十多歲的心態,一樣的穩重。
但葉楚不想一開始就尬聊,總不能說“上一次我也很穩重。”
他又沒到梁家輝的地步……
要是鱸魚來一句“哦。”
那怎麼還往下聊?
冷場了,還怎麼宣傳電影?
聊完家常,進入主體。
“我想問一下,你之前是一個作家,作品銷量火遍全國,可以說如日中天,是什麼原因促使你跨行做導演?”
“其實寫作和拍戲,甚至絕大多數工作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打造一件作品,看著它逐漸成型,是一種很有成就的事情。我寫小說,就是想做一個跳板,作家編劇導演,很堅實的轉型吧!”
“是很堅實,隻不過跨度太快。”鱸魚說道。
“我覺得並不快,去年一年,我已經在張翼眸導演和黃劍信導演身上學習了太多了東西,基本上了解了電影的創作流程,就算第一次上手,也是胸有成竹,我相信《無名之輩》會是一部成熟的作品。”
鏡頭給到葉楚,是一個大特寫鏡頭,端正帥氣,又有一股溫文爾雅的氣質,用一句“擲果盈車”形容毫不為過。
“看來你對這部作品很有信心了?”
“那當然,從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就打磨這個劇本了,到現在創作出來,差不多也有三年了。”
“這麼說你當時就想拍電影了?”
“是。”
“那時候你才十九歲?”
“對,當時我破解了那道數學難題,發表在sci期刊上,心裡激動,結果病重住院了,我躺在病床上,知道自己以後不能做數學研究了,但是得證明自己活著,所以我就生出寫作,然後當導演的念頭,我也不知道這個念頭怎麼產生的,它就產生了……”
葉楚侃侃而談。
鱸魚的眼神開始有一絲絲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