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尊!
三岔河口是個交通要道,有道是溝通南北,全係一條大運河,而大運河最緊要之處,便是這三岔河口。
這地方許多條河道,有南來的南運河,北去京師的北運河,聯通滹、滏二水,溝通河北山西的子牙河,以及九河彙聚灌入渤海的海河!
所謂三道浮橋兩道關。
第一道的鈔關浮橋,便設在南運河上。
這橋北連著河北大街,從老城的東北城角出去,就是鈔關浮橋,過了浮橋沿著河北大街,便是昔日錢晨兩道符鎮壓的十八家武館的所在。
過了鈔關浮橋,便是三岔河口。
三條河流在這裡交彙,呈丁字,丁字河口的西邊就是南來的南運河,丁字最長的那一豎,便是直通渤海的海河。
三岔河口,南運河與海河交彙的那一角,就是天後宮的所在。
再往下,海河向南流入渤海,打東城門過時,出城跨海河的便是第二道關,第二道橋——鹽關浮橋。
鎖住大沽港往三岔河口的海河道。
而丁字河口的東邊,乃是北運河和子牙河彙聚的一條河段。
這一段河流在獅子林繞了一個彎北上,在窯窪處又是一個丁字河口,這一次丁字的東邊是金鐘河,西邊才是北運河。
而北運河在窯窪又打了一個彎,這道彎上便是最後一道浮橋——窯窪浮橋,後改建為金剛橋。
三道彎圍出了一個三麵環水的洲渚,便是大沽口最為繁華的獅子林,截斷獅子林,聯通窯窪浮橋和鈔關浮橋的,便是河北大街!
金剛橋以北,北運河與子牙河再次分道揚鑣,三河交彙,形成一個y形的河口。
所以,三道浮橋,正好鎖住了南、北運河,和通往外洋的海河。
環繞獅子林形成了一片極端繁榮,彙聚八方氣運的金鎖玉關之地,自從陳傳老祖派遣弟子建立天後宮,在獅子林下,三岔河口布置大略的形勢以來。
曆朝曆代無數地師、天師、風水師的高人,無不來直沽見過這片地方。
九河下稍大沽口,三道浮橋兩道關。
便是將大半個北方的氣運鎖在了這裡!
三座浮橋,將南北和外洋隨著運河港口水路而來的氣機一一關鎖,在三岔河口這個地方牢牢鎖住。
造就了直沽滔天氣運和繁華,三教九流魚龍混雜而來的盛況,又以這北方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交通要樞為封印,牢牢鎮壓住了天後宮下麵的那東西!
那一日錢晨登上望海樓,便是為了看清這金鎖玉關的三道關鎖,推算那東西的封印。
而白蓮教聖女之所以引山東大旱,數十萬冤魂而來,也是為了衝擊,截斷南運河山的鈔關浮橋,打開第一道鎖!
日頭西落,三河岔口本就是直沽最為繁華之處,此刻鈔關浮橋依舊人群湧動。
即便上麵死人無數,又能如何?
老百姓若不走這一條路,就要走鹽關浮橋,然後經由窯窪浮橋繞回獅子林上,多走十多裡路,過兩三座浮橋。
大家都是討生活的,每天睜開眼就欠著一天的飯錢。
不撞惡鬼就撞窮鬼。
傳言再可怕,也沒有餓肚子實在啊!
此刻運河兩岸更加熱鬨,河岸兩邊站著漕幫的水手船夫,道上又都是腳夫、打行和武師,整個大沽口三教九流全來了,甚至在河道兩邊搭起了高台。
一群披著法衣的和尚道士在上麵跳大神,走禹步。
要說大沽口什麼最多,那一定是腳夫!
這座北方重鎮裡,至少有十多萬青壯專門吃這一行的飯。
從南北運河,外洋港口的漕船裝卸,到本城生意的運輸;從去往京師的騾馬大道,到河北山西的商人,全離不開他們。
最窮的漢子,頭上搭著一塊汗巾,腰間係著一根腰帶,拎起一條破褲子,打著赤膊或者穿條短打,憑著一雙赤足鐵腳板就在碼頭給人扛貨!
稍微好一些的,也不穿鞋,背著一條擔子,就做起了出城入城的短途運輸。
有點家底的便拉起了人力黃包車,外洋來的車架,精鐵橡膠的大輪轂,拉人拉貨都能健步如飛。
而最有錢的那些,牽著駝隊、馬隊,趕著驢車騾車,從京師到大沽口,往來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