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直也不例外,起身就跑。
“你等等我啊。”身後卻傳來一個嗲裡嗲氣的男聲。鄭直才不管那麼多,這裡他誰都不認識。眼看就要跑出樹林,突然腳下一空,一張捕獸網直接將他兜起,吊在半空。
“站好。”一水戴鬥笠,披蓑衣,穿青布棉褲,蹬草製暖鞋的漢子喝令鄭直等人“有賊人混在爾等之間,全都拿出路引,挨個報上姓名。”
這些人就是如今在國朝越活越憋屈的錦衣衛行事校尉。按照鞋履製度,他們冬天在北方外出辦案其實可以穿牛皮直縫靴,可錦衣衛對內嚴格要求,依舊穿草鞋。
從成化朝開始,到今上禦極為止,文臣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徹底馴服了錦衣衛這隻在洪武、永樂、宣德、天順朝掀起過無數腥風血雨的猛獸。其內部也正式形成了以東、西、街道三司房為爪牙,南北兩鎮撫司為表裡,經曆司為腹心的格局。
東司房由錦衣衛掌印官奉敕專管緝訪京城內外奸宄,欽定掌、貼刑官二員、旗校八十名。全稱為“欽差提督東司房官旗辦事錦衣衛掌衛事”。
西司房由錦衣衛衛指揮一員,奉敕專管緝捕京城內外盜賊,欽定掌、貼刑官五員、旗校一百名。全稱為“欽差提督西司房官旗巡捕管事錦衣衛管衛事”。
街道司房由本衛指揮一員奉旨專管京城內外修理街道、疏通溝渠,欽定掌、貼刑官三員、旗校五十名。全稱“提督街道房官旗辦事錦衣衛管衛事”。
為了與南北鎮撫司僉書有所區彆,錦衣衛佐貳官稱“堂上僉書”,異於其他衛所。東西司房“各有印信關防”,可獨立運作,各自向皇帝奏事。西司房緝獲案件、類奏功績、缺官選補,都是提督獨自題奏皇帝,不必通過掌衛官或與之會稿。
南鎮撫司有司印,掌問理本衛刑名,與諸衛同,兼管本衛官役俸糧、扈從、侍衛、軍匠,帶管寄祿人員。鎮撫司掌印稱南堂,與掌衛官平處。設錦衣衛獄,看監百戶一員,校尉、力士五十名,巡視監牆二十名。
北鎮撫司無印,掌刑例推千戶,由千戶、衛鎮撫一級的武官除授。見掌衛,行半屬禮,自稱“錦衣北堂”,威儀“與堂上官等”。官兵不事緝捕,專司審訊。凡問刑,悉照洪武舊例,徑自奏請,不經本衛,或本衛有事送問,問畢,仍自具奏,俱不呈堂;一應大小獄情,本衛堂上官亦不許乾預。設北鎮撫司獄又稱詔獄,看監百戶五員,總旗五名,校尉一百名,皂隸三十名。另有直廳百戶1員、總旗1名、校尉30名。
經曆司掌理錦衣衛往來文移之事。
鄭直一邊揉腿,一邊等著盤問。剛剛他被這些錦衣衛從捕獸網裡放出來時,挨了幾腳。鄭直曾經聽人說過這些錦衣衛都是拳腳行家,如今信了。哪怕對方穿的是草鞋,卻因幾腳分毫不差的踢在同一位置,到如今他的大腿還是用不上力。
“東家,沒事吧?”這時旁邊有人湊過來扶住了鄭直,低聲詢問。
鄭直看看這人,方臉,比他高一頭,胳膊都比他的腿粗,並不認識。待與這人對視,鄭直立刻明白了對方的身份,那個最先把他截下的強盜,不過此時對方已經摘了麵巾。壯漢心有所感,一邊討好的躬身彎腰跪下來為鄭直揉腿,一邊用餘光觀察周圍。
眾人不遠處,一位穿著披風,頭戴鬥笠中年人一邊聽旁邊人的稟報,一邊審視周圍。
“你們現在把衣服都脫了。”片刻後,有錦衣衛對著眾人大喊“快點。”
“軍爺,這冷的天,脫了衣服,就算諸位放了俺們,回去也大病一場啊。”立刻有一個用破布裹著腦袋的人反對,正是剛剛私藏銀子,被強盜毆打的那位中年人。
鄭直好奇的看著,之前麵對強盜,這廝乖的跟貓一樣,此刻遇到了錦衣衛反而膽氣壯了。事出反常必有妖,想來人家是有所憑仗的。
“少廢話。”錦衣衛吆喝怒斥“那個曉得爾等是人是鬼。”
“放肆,俺是昌國公府的人。”中年人果然不是凡人“你說俺是人是鬼?”《宋史·輿服誌》執政、親王曰府,餘官曰宅,庶民曰家。國朝自從廢除宰相後,隻有藩王、國公才能稱府,官員稱宅,庶人稱家
那錦衣衛稽事校尉卻不為所動“啥昌……”
“請那位先生過來一敘。”正在不遠處旁觀的披風中年人突然開口。
行事校尉立刻閉嘴,不再看麵前之人,轉而對周圍的人大喊“快脫,誰不脫,誰就是賊。”
眾人無奈,隻好紛紛寬衣解帶。鄭直自然隨大流,脫得隻剩下紅裩。
“你是讀書人?”他正要蹲下,冷不丁有個聲音在他身旁開口。
鄭直一回頭,正是剛剛與那個披風中年人耳語的壯漢“讀了幾年書。”趕緊奉上並未繳回的武生執照。
對方接過來看了看,與此同時,早有手腳快的將鄭直裹在衣服裡的那卷書撿起呈送到壯漢麵前。壯漢拿過書一邊翻看一邊說“背一段俺聽聽。”
鄭直開口背誦“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孫於齊。夏,單伯送王姬。秋,築王姬之館於外。冬十月乙亥,陳侯林卒。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王姬歸於齊。齊師遷紀、郱、鄑、郚……”
“行了。”中年人看向鄭直身旁的大小眼“此乃何人?”
“俺的軍伴。”鄭直躬身行禮。
“見過老爺。”大小眼一邊感覺絕處逢生,一邊趕緊給壯漢行大禮。
壯漢把執照和書還給鄭直“穿好衣服,去那邊等著。”
“人家也是讀書人。”不等鄭直回答,之前蹲在鄭直身旁的青年雙手抱懷從人群中擠了起來“我也可以背誦。”
“那你背吧。”壯漢打量青年片刻,被對方那欲拒還迎,搔首弄姿的神態弄得哭笑不得。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青年趕緊背了起來,隻是一張嘴卻像是《道德經》。
之所以說像是,是因為對方背誦的和鄭直印象中的《道德經》並不完全一樣,甚至這全文第一句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