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許秋進入模擬實驗室II中,檢驗成果。
模擬實驗人員已經完成了三種產物的幾項基礎表征。
不過它隻管完成實驗操作,並不能進行數據分析。
許秋隻好親自出馬,他拿著原始數據,自行解譜分析了一番。
可以認定三種主要產物,均為苝四甲酸二酐的二胺取代物,且樣品純度在99%以上。
與此同時,模擬實驗人員還在進行器件製備、測試與優化工作。
昨天,許秋給它的指令是模糊指令,就是隻提供初始條件,以及有優先級排列的優化方向。
初始條件他找了一篇文獻中的條件作為參考,優化方向的優先級,從大到小分彆為轉速、熱旋塗溫度、後退火溫度、溶劑添加劑、溶劑類型、溶液濃度、D/A共混比例……
有點類似於他之前優化PCE11體係時做的事情,隻是現在他不需要自己動手,直接讓模擬實驗人員模仿他的思路進行優化。
具體優化機製,目前還不明確,還有待觀察。
當然,模擬實驗人員也支持精確設置,就類似於編程一般,把具體優化的路線寫的明明白白,比如:
ifPCE(轉速小)
then轉速+=100;
else轉速=100;
不過,這種手段在實驗初期可行性並不高,因為變量太多,優化到後期變量較少的時候,倒是可以嘗試用一用。
模擬實驗人員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一方麵不知疲倦,另一方麵可以多線程工作,同時進行多項實驗內容。
因此,第一批光電性能的數據已經產出。
采用的給體材料有兩種,分彆為PCE10和PCE11,受體材料是昨天合成的三種簡單的PDI分子。
基於PCE10體係的最高效率目前有3%出頭,而PCE11體係的隻有零點幾,還不到1%。
PCE10體係的效率數據看起來不高,不過也在許秋的意料之中。
現有文獻中基於PCE10和簡單PDI的體係,效率最高值在4%左右。
他現在能有3%,算是複現了文獻的數據。
目前,PDI係列效率能做到6%8%的體係不多?而且它們采用的PDI分子?都是基於簡單PDI分子改進後的產物。
對簡單PDI分子的改性,這也是許秋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至於PCE11體係?效率低的原因他大致也能猜到。
兩者的結晶性都太過強了?不利於形成良好的共混形貌,器件性能差也正常。
隻是他沒想到會差到這種程度。
許秋本來想著如果有1、2%左右?優化一下能到3、4%,說不定能產出一篇小文章?但現在它的基數太低了?暫時就沒有繼續優化必要了。
於是,他隨手取消了模擬實驗人員優化PCE11體係的指令,讓它專注於PCE10體係。
之後如果有了改性後的PDI材料,再重新啟動也不遲。
……
上午八點四十五分?許秋來到校車集合點。
放假期間乘坐校車的學生並不多?除了他以外隻有三個人,所以也就沒有排隊。
幾分鐘後,韓嘉瑩、陳婉清也相繼過來,學妹看起來一副沒睡醒的樣子,學姐倒是精神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