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吏!
沂源的風勢逐漸回歸於平靜,一切都開始按部就班,波瀾不許。
李春來這段時間卻並沒有做出什麼動作,而是一直保持著一個相當低調的狀態。
就是練兵,造武器,造鎧甲,釀白酒,自己悶頭搞。
這倒不是說李春來不想刺激沂源的經濟,幫助其儘快恢複且發展,而是,李春來現在的心態已經愈發平和。
沂源的確是李春來的家鄉,李春來的一切,都與這片土地割舍不開,但歸根結底,現實點說,沂源還是太小也太弱了。
就此時的狀態,他李三爺在還好,能維持住局麵,保證沂源的老百姓能受益。
可,接下來李春來忙起來,包括後麵去遼地出征呢?
又憑什麼能保證,他李三爺創造出來的這些機會,不被竊取勝利果實?
讓那些李春來並不喜歡的人,吃的腦滿腸肥?
所謂‘前車之鑒,後車之師’。
到此時,李春來已經很明白,沂源的潛力,已經被他壓榨的差不多了。
若再拔苗助長,恐怕,他李三兒非但不再是沂源的俊傑,沂源父老的驕傲,反而要成為罪人。
畢竟,李春來此時已經從沂源抽調了兩千餘戰兵,還有一千四五百的輔兵。
再這般逮著這一隻羊擼……
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了。
就如同丁公公對他李三兒的那擲地有聲的回複一般。
看著是他丁公公一切儘在掌握,可,知道前因後果的李春來,又是怎麼看呢?
倘若,一個多月之後,丁公公知道了真相,還能像是表態時那麼自信嗎?
所以,在沒有能力徹底操盤之前,李春來還是願意讓事情順著這正常的軌道來發展。
或許節奏是慢了點,卻無疑會更加穩妥。
真要爆點的話!
那,至少也得等到李春來再在遼東,斬下什麼切實的戰果之後吧。
……
八月十六,陪家人過完了中秋之後,李春來便是帶著三百多親兵,前往青州。
與之隨行的,還有陳如意、風娘、二少奶奶這三個塑料姐妹花。
不知何時,她們已經是形成了一個小團體。
目前,京裡已經傳過來比較靠譜的消息,新皇泰昌皇帝登基的時間,大概會在八月下旬末。
這個節點,正好給了李春來操作青州事務的時間。
畢竟,相比與沂源這彈丸之地,肥沃的青州平原,是足夠給李春來充裕的養分的。
一路無話。
抵達青州之後,李春來一行人直接入駐青州南大營,開始先做一些前期的部署。
此次由沂源帶起的風勢,便是沂源內部的一些局內人,到死都不一定能明白,他們到底是怎麼死的,又況乎是青州呢?
在此時的青州人看來。
李春來之所以能渡過這次風暴,最大的根由,還是他小李三兒運氣好,借助了內廷的東風。
根本就不會想到,這股東風,竟然是他李三爺親自操作起來。
眼下,青州南大營經過了前些時日的不斷修繕,比之前的條件是要好了許多,總算是能看得過去了。
而風娘、陳如意、二少奶年她們共同操作的手榴彈和燃燒彈事務,此時也已經有了樣品,並且經過了初步的實驗,效果還很不錯。
但李春來卻並沒有著急親自檢驗與量產。
哪怕是時間緊急,箭已經在弦上,但終究還是需要個緩衝過程的,包括整軍也是一般。
當然,青州左營此時,已經開始操練投手們的投擲手段了。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唯一可惜的是,便是丁公公親自操刀主陣,但登萊那邊的事務,到頭來還是沒有給個詳細的回複。
儼然,其中必然是遭到了什麼阻力。
不過,想想李春來便也能理解了。
此事,雖是泰昌皇帝親自發起來,但他處在這個關鍵時節,差不多、威嚴到了就足夠了。
若是還沒登基,便是揪著某些事情不妨,那顯然也不是為君之道。
……
在青州南大營緩了一天,次日一早,李春來便是備好了禮物,過去拜訪劉延劉參將,請求他協調征兵事宜。
這件事也是劉延的分內之事。
按照常理,到了他這個年紀,就算他也有著一部分關係,卻終究是到了‘退二線’的線了。
但是當初萬曆皇爺還留著他,一方麵是監督、壓著李春來,另一方麵,則是為李春來服務了。
此時雖是日月換新天,要換新君了,劉延對此還是很拎的清的。
畢竟,現在隻要是明眼人都明白,怕不到開年,年底的時候,山東這邊的客軍,便又要上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