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哥倫布的船隻,長度僅為245米、寬度則隻有6米。
把兩艘船首尾相接拚起來,還不如鄭和的寶船的寬度。
對鄭和而言,哥倫布的這種噸位僅為自己百分之一的小船,不啻於救生艇。
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按說他的船該不小了吧?但旗艦“特裡尼達”號排水量卻僅僅隻有110噸,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鄭和的“大福號”寶船排水量為“五千料”,換算過來就是2500噸。
我國有句俗語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在大海上吃啥很重要,因為無法自己生產,所以隻能靠船上的儲備維持需要。
但在吃這件事上,華夏人絕對是世界上最具天賦的。
因為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夠在吃上比中國的花樣更多、種類更多。
一本《東京夢華錄》就詳細記載了宋代的各種美食,到了明代,中國的食譜就更加豐富。
所以鄭和帶上船的食物,是相當豐盛的。
比如豬肉、羊肉、雞肉等肉製品,茄子、葫蘆、冬瓜、黃瓜等蔬菜。
此外到了熱帶地區還有榴蓮、芒果這樣的熱帶水果,很少出現壞血病。
反觀歐洲的水手,吃的卻是被橡皮蟲啃過的麵包。
這種麵包並非今天常見的、鬆鬆軟軟的麵包,而是那種硬到能嗝掉牙齒的麵包。
直到18世紀,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還有士兵因為吃的太差而發動兵變。
除了吃得好,兩邊船員的身份也截然不同。鄭和船隊上的,都是大明帝國的官兵,屬於政府的編製單位。
有這樣一個身份,他們會自覺地忠於皇帝、服從於鄭和。
而歐洲船隊上的水手,有街頭地痞流氓、有沒落的貴族、負債的貧民、越獄的罪犯等等。
畢竟對他們而言,出海就是一次投機行為,能活著到達新世界血賺、死了也不虧。
所以在船員的素質上,歐洲水手遠遠落後於大明官兵。
在分工上,鄭和船隊有著明確的分工。
所謂“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中國南海及其周邊海域時,鄭和用有經驗的中國人來掌舵。
進入了印度洋之後,鄭和則用更加熟悉海況的阿拉伯人來掌舵。
而歐洲船隊,基本上都是一個人掌舵。
在出海的目的上,兩邊也不在一個水平。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說尋找建文帝的、有說宣揚國威的,而歐洲則是實打實的出海投機。
正因如此,兩邊船隊的規模也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哥倫布第一次出海隻有3艘船、87個人;麥哲倫5艘船、270人。
結果哥倫布在美洲的據點讓印第安人拆了、麥哲倫本人甚至被土著砍死;達伽馬4艘船出門,遇到風暴一不小心就送了“三殺”。
而鄭和下西洋時,一口氣就帶了62艘寶船、27800名士兵,這是航線沿岸小國們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事實上,鄭和船隊也遇到過麻煩,比如海盜和土著衝突。
爪哇國曾誤殺了鄭和140名士兵,還沒等鄭和表態,爪哇國王便立馬跪下請罪,願意永遠臣服大明。
此後每年都不遠萬裡給大明上貢,如若不然,當時鄭和一聲令下,可能就亡國了。
再比如海盜,要不就是被鄭和全殲,要不就是像“海盜王”陳祖義那樣被抓回南京處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