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是一介使者,奉大王的王令而來,君侯若是不肯受拜,我就將君侯的意思帶回西川。”
“隻是我以為,君侯不應因這等小事就延誤大事,請君侯細思。”
費詩不提趙雲,隻提關羽跟劉備的關係,同樣也是在暗示關羽:
趙雲雖然隻是翊軍將軍,但也是跟劉備休戚與共的,這親疏是有區彆的。
雖然聽懂了費詩的隱喻,但關羽心中悶悶,又讓人去請諸葛喬。
不多時。
諸葛喬抵達。
見關羽在糾結黃忠和趙雲的官職,諸葛喬仔細詢問了眾人的官職後,不由笑道:“君侯,家父也依舊是軍師將軍,我是不是應該惱怒,尚書令為什麼是法正而不是家父?”
關羽本想說應該惱怒,但見諸葛喬那泰然而從容的笑意,這語氣又多了疑問:“阿喬為何不惱怒?”
諸葛喬道:“法正為尚書令,是因為法正在漢中立了大功,若不封賞,豈不是讓外人以為大王任人唯親?”
“同理,黃忠在漢中斬殺了曹操的征西將軍夏侯淵,若不重賞,今後還有誰肯替大王征戰沙場?”
“費司馬所言君侯跟大王休戚與共,皆是忠言良言。大王身邊有率意敢言的忠貞義士,豈不是幸事?”
“我以為君侯不僅不應該惱怒,還應向大王回書,向大王舉薦費司馬。”
見諸葛喬也這般說,關羽的內心的苦悶也逐漸消失。
心中的芥蒂消失,關羽看向費詩的眼神也多了幾分敬意。
要是換個使者,未必敢當麵勸諫關羽。
而費詩卻在明知關羽惱怒的前提下,依舊選擇了勸諫。
不論是膽氣,還是對劉備的忠心,費詩都值得人尊敬。
想到這裡,關羽起身向費詩一拜:“費司馬,方才是關某無禮了。”
費詩連忙回禮:“君侯言重了,我隻是儘職而為。”
回禮的同時,費詩的內心也對諸葛喬多了幾分好奇。
在西川的時候,諸葛喬名氣不顯,費詩也隻是聽說軍師將軍諸葛亮認了諸葛瑾的次子為嗣子。
今日見諸葛喬三言兩語就勸服了關羽,這心中倍感驚訝。
諸葛喬見費詩率性敢言,也懂勸諫的方式,頓時有了想法:
“費司馬要回西川複命,中途會經過秭歸,秭歸駐紮有大王的義子副軍中郎將劉封。”
“大王既以阿鬥為嗣子,劉封心中必然會有怨氣,不知費司馬可否在秭歸暫留幾月,替大王勸慰劉封?”
費詩頓感為難:“喬公子,我跟副軍中郎將並無交情,即便前往勸慰,副軍中郎將也未必會聽。更何況,我得回西川複命,若是暫留幾月,這是否太久了。”
諸葛喬微微斂容:“費司馬有所不知,劉封屯兵秭歸,是大王想給劉封立功的機會,以彌補內心對劉封的虧欠。”
“這個時候,劉封身邊是不能有小人讒言的,否則劉封一犯傻,就有可能釀成大禍。”
“費司馬率性敢言,又能顧全大局,有費司馬在秭歸,宵小鼠輩又豈敢在劉封跟前進獻讒言?”
“費司馬若擔心不能及時複命,君侯會遣人給大王回信,征用費司馬在秭歸效力。”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