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後她用廚藝攻略了四爺!
終於輪到了四阿哥。
漠北征戰歸來,康熙對這個兒子的印象越發深刻——無論是戰場上的冷靜果敢、危急時刻的沉著應變,還是征戰回來,麵對孝莊太後陵宮的孝心,都讓他無一不感受到胤禛的變化。
老四的確是在漸漸長大的——變得越來越沉穩。
康熙還記得,當年他曾經斥責過胤禛,說他“喜怒不定,行事急躁”。
也正是因為如此,皇貴妃佟佳氏臨走的時候,還緊緊攥著他的手,懇求他能給四阿哥多一點耐心。
心思轉回到眼前,康熙看著胤禛上前來,又看他拱手了。
他本來以為這孩子要說什麼了,誰知道四阿哥低頭就從懷裡掏了一本書折出來。
太監呈獻上去,康熙接到了手中,才察覺到那書折上暖烘烘的,還帶著四阿哥懷裡的體溫。
他直接翻開了第一頁,就看見,上麵寫著的全是各種應對措施比如,提高滿洲兵丁的月銀,成立新佐領,讓閒散人可以披甲當差,解決因戰事死亡的兵丁的葬禮,以及貧困的兵丁娶老婆,住房的問題。
每一條都是大白話,沒有任何雕琢的辭藻。
就事論事,懇懇切切。
康熙在上麵看著,四阿哥在下麵靜靜的等著。
旁邊幾個阿哥你望望我,我望望你。
其實八旗這事兒,積怨已久——前麵順治朝的時候還好,但自從康熙二十年以後,八旗的生計就漸漸成了問題。
隨著內部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所謂“撐的撐死,餓的餓死”,很多士兵都陷入了高利貸。
甚至有的士兵,月錢拿到手有一大半都要支付借高利貸的利息。
沒有錢了,自然娶不到老婆,死了以後也沒有葬地。
八旗的奴仆和他們是同一群人,絕大多數處境更苦,甚至有的人家裡有了白事,連一場說的過去的葬禮都辦不出來。
這事兒,上書房裡師傅其實也提過,還出過口頭的考題。
不過師傅沒在這上麵花太多時間討論,阿哥們自然也就一聽而過。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場景,曆朝曆代都有,也不光是大清。
拿八旗積怨已久的弊病來做議論,做不出文章,還容易得罪人。
何必呢?
然後後麵上朝的時候,其實也不是沒大臣提過。
不過康熙並沒有重視——若真是重視了,也就沒這一次八旗暴動的事兒了。
所以聽聞出了這事,又被皇阿瑪傳召入宮之後,眾阿哥想的也就是口頭應對。
誰也沒想到四阿哥居然已經有書折應——從上書房到康熙這兒,路途並不遠,路上也沒彆的時間書寫。
老四這顯然是早就已經準備好的。
一時間就連太子都向四阿哥這兒望了好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