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宮之西南行五六裡地,乃是專諸巷。
這裡臨近蘇州城著名的琢玉坊,一晚過來,沙沙的琢玉之聲如煙雨淅瀝,斷斷續續,無有停歇。
自胤禛登基以後,一直對玉器工藝十分重視,更對蘇州玉雕青睞有加。
光是宮廷造辦處,就已經足足分門彆類,足足設了四個玉作,並征調蘇州玉匠到宮中供職。
其中有的玉匠,因為做出的玉器素雅端方,古樸內斂,審美上很是對胤禛的胃口,於是被萬歲火速提拔,成為了玉作的負責人,把關了整個玉作的設計、畫樣工作。
如此一來,蘇州當地的玉作坊就更加繁盛了。
等到南巡的最後一日,寧櫻正在看著宮女們收拾行裝,蘇培盛已經帶了專人過來,給皇後娘娘送萬歲賞賜的玉器。
這都是專諸巷產的玉器,做成各種花朵造型,玉質潔白,如同羊脂,雕工細膩,寧櫻一看就喜歡。
此處回京城北上,路途遙遠,若是包裝不善的話,玉器難免容易撞損。
於是寧櫻隻吩咐奴才們開了一小盒,剩下的全部都維持著送來的原樣彆動。
再帶回紫禁城去。
……
一路山水迢迢,等回到紫禁城中的時候,已經是初夏時節了。
在皇阿瑪離開的這段日子裡,弘暉在怡親王的輔助下,將京城一切都打點得有條不紊。
甚至超出了胤禛的意料之外。
父子兩人相見,自然各生歡喜,弘暉跪下來給皇阿瑪稟告,胤禛上前去就親手扶起了自己這個最喜愛的長子。
和怡親王,以及另外幾位重臣一起,胤禛帶著弘暉,在軍機處就開了半天的會。
這一趟所去江南,他感慨頗多——自古以來,帝王派官員巡查地方,或親自巡視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比如皇考六次南巡、三次東巡、也是為了觀察城鎮麵貌、查看河工、體察民情民俗,從而了解民間疾苦。
總結起來不過一句話使下情得以上達。
而且,不光是民生疾苦,觀風整俗也很重要。
胤禛一邊對眾大臣說著,一邊就想到了康熙五十年之後的那十幾年——因為奪嫡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眾阿哥拉幫結派,大臣分野站隊。
朋黨之禍愈演愈烈,深為他所痛恨。
甚至一直到他胤禛已經登上了皇位,一切都板上釘釘子了,坊間居然還在散播各種謠言,“弑兄”、“屠弟”、“逼母”等層層罪狀。
一道道臟水往他身上潑去。
結合這一次南巡的感慨,胤禛決定設置觀風整俗使——他打算親自挑出專人常駐地方,不受任何地方大員的影響和製約,直接聽命於雍正帝,有直達皇帝的奏事權。
這是一件事,另一件討論的便是三年一科的正科科舉考試了。
鄉試定在了雍正七年的五月。
九月會試、十二月下旬殿試。
整個流程和康熙朝的時候超不多,在時間定下來之後,胤禛親自任命主考官和隨從官員,隨後焚香誥天,考試,批卷、取中,進呈禦覽。
胤禛一邊說著,一邊看著坐在下麵的大臣和弘暉,不由得想到了考試回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