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3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也跟著沒有了動靜,估計得這陣風過去後再啟動了。
所以說,任何時代,真正想乾事的人都很難!”
若不是喝了幾杯酒上頭,這些話副師級乾部是絕對不會說出口。
想不到中國電子工業好不容易打開國門,打算借助春風引進技術跟國際接軌,沒想到卻又被人從裡麵將門重重關上。
短暫的插曲就此揭過,聽聞如此高層次的內幕消息,大家都顯得心事重重,但周建國的地位在眾人心中明顯是提高了不少。
次日一早,期盼已久的訂貨展銷會終於開幕。
按計劃上午召開2000人大會,由國防科委和四機部領導依次發言,對全國電子工業概況做簡述,發現問題後表揚成績,讓分散在山溝、街道的企業頭頭們了解國家宏觀情況。
下午開始正式的擺攤展銷,廠家單位可以現場接受訂貨,算是鳥籠經濟的一種體現。在計劃經濟的籠子下,允許工廠像鳥兒自由在籠中配對飛翔,但依舊得接受中央部門計劃統管的安排。原本管得死死的局麵被破開一小道口子,算是一種主動求變的姿態。
烏泱泱的人頭一股腦擠進了滬江展覽中心的中央大廳,原本2000人的座位硬是臨時添加椅凳塞進去了2500人,顯示出大家對全國同行交流的熱情。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每家工廠和科研單位都如同螺絲釘般被動接受上級分派的任務,無暇在宏觀層麵對中國電子工業有係統認識。
尤其自66年開始迄今好長一段時間,受到外部風潮乾擾,電子行業連續幾年都沒有召開過全國會議,大家心裡早就憋足了氣,趁今天機會一股腦釋放出來。
“這是一次團結的大會,也是一次勝利的大會。”
會議主持人話聲剛落,全場就響起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周建國是第一次參加全國會議,他心裡既激動又忐忑。喜的是終於可以跟國內同行交流,憂的是生怕技不如人。
“去年我們有幸到國外考察轉了一圈,發現以美日為首的發達國家在半導體技術上已經取得突破進展。以彩電、冰箱和空調為首的家電產品,已經將集成電路應用徹底市場化,年銷量突破千萬。
10年前,首都電子廠還是全亞洲最大的電子廠,但今天這個名頭已經被日方奪去,我們中國人想擠入前十名都沒有辦法。
現代電子工業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國外同行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叫做摩爾定律的理論。
簡而言之就是晶體管和電阻器的數量每年會翻番,原因是工程師可以不斷縮小晶體管的體積。這就意味著,半導體的性能與容量將以指數級增長,並且這種增長趨勢將繼續延續下去。
從他們的實踐來看,每2到3年時間,集成電路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個層次……”
周建國飛速在筆記本上記錄出國考察團成員所做的報告,他們將國際上最新的資訊傳遞給了一直閉門造車的國內半導體工作者。
會場上2500多人原本還有人交頭接耳,但聽了考察團的報告後,大家都鴉雀無聲極受震撼,感覺原本所做所學都被國外同行顛覆了一般。
“我們要看到差距,正視落後,想辦法迎頭趕上。
以前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都能搞出兩彈一星。現在條件好了,人才也多了,隻要我們學習兩彈一星的精神,一樣可以在半導體行業有所建樹,追趕上國外發達國家水平。
借用一位中央領導的話來說,就是連原子彈都搞得出來,還怕集成電路搞不好嗎?”
舉國體製下,中國習慣集中力量辦大事,對半導體行業的暫時落後,高層早有心理準備,並不太過擔心。
“談了問題,下麵我們來聊聊成績。
國外在進步,我們國內也在發展,這些年還是取得一些不錯的成果。
首先是電子計算機方麵取得長足進步。
自65年國內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我們國家一直在開發以集成電路為主導的第三代計算機。
1972年,滬江計算機研究所聯合複旦大學合作,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表明我們進入了第三代計算機時代。它每秒鐘可運算11萬次,並且結構簡單、體積小,用在農業、氣象行業獲得廣泛好評。
1973年,首都無線電廠、北大以及燃化部有關單位聯合,共同研發出中國第一台每秒鐘運算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成為國內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獲得了中央領導的表揚。”
解放後,中國在蘇聯援助下也開始自行研製計算機。第一台計算機在1958年研製成功,使用的是電子真空管(簡稱電子管)製造,它屬於第一代計算機。
此後晶體管出現替代了電子管,那麼計算機也跟著進化,1963年第一台晶體管計算著試製成功,表明中國進入了第二代計算機時代。
伴隨集成電路的出現,第三代計算機也出現在中國,看上去在不斷進步。
“其次,在集成電路方麵,來自三線地區永川24所的同誌,發揮刻苦鑽研的革命精神,成功實現了從中小集成電路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跨越,前不久產品才通過了專家組的評議、論證和驗收。”
這句話猶如晴空霹靂般瞬間擊中的周建國的心臟,他正準備帶領八零一一廠從小型集成電路向中等規模集成電路進軍,但同樣是三線地區的同行已經攻克掉了大規模集成電路!
技不如人的情況終於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