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芯!
對校長薑洪生來說,大力宣傳周逸這個天才少年,可以擦亮學校的金字招牌,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複旦附中,在社會上不斷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對廣大記者來說,采訪天才少年背後的故事,觀眾讀者喜聞樂見,報刊銷量節節升高,當然是積極正麵的好新聞。
對許多家長來說,遠在中科大的神童寧柏太遠,而滬江本市就讀的周逸就在身邊,可用來教育自家小孩以其為榜樣好好學習。
再加上恢複高考後,國門重新打開,整個國家和社會都認識到國內科學跟國外斷層,對人才極度渴望,在冥冥之中都希望有天才作為明燈指引大家前進,導致了各地神童報道層出不窮。
原本想安安靜靜讀書的周逸,就這樣身不由己卷進了時代的浪潮。
可以說,就算不是他和寧柏,也會有其他名字冒出來頂替這個位置,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精神貧瘠的億萬人民在教育事業上需要指路明燈。
燃燒了一盞明燈,就能照亮許多人前行的道路。
客觀來講,以寧柏為首的少年神童事跡,確實激勵了無數中國青少年積極投身科學事業,在全社會興起了一股讀書學習熱潮。
至於明燈本人意願如何,並不是大家考慮的問題。畢竟在大家觀念之中,在全市乃至全國出名這樣的殊榮,誰都認為對當事人來說是天大好事。
周逸愛出風頭,但並不喜歡一舉一動都放大在公眾眼前,這讓他感覺到無處遁形,身上的危險應激反應綜合症開始呈現更多的負麵效果。
先是睡眠質量不好,接著是情緒波動劇烈,隨後是漫無目的地懷疑身邊人和事會帶來危險,以往開朗自信的周逸慢慢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少年。
他數次向班主任要求儘量不接受采訪,但校領導總會以各種理由帶著記者出現在其麵前,嘗試挖掘出更多不一樣的新料順帶再次宣傳複旦附中的慧眼識人。
麵對無法推托的采訪要求,周逸嘗試說反話,想摘下自己的神童高帽,算是他以一己之力展現的反抗,但報道出街後內容卻經大加修飾美化,繼續滿足人們對少年天才的期待。
媒體報道之中的“周逸”並不是自己,隻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和想象,周逸從一開始對其就是如此評價。
有讚就有彈!
過分吹捧一個人總會招來反對者。
很快第一篇質疑周逸能力的文章出爐,作者認為周逸在滬江市級比賽獲得滿分並不算什麼,因為其他省市許多參加全國競賽的學生都能做到。真要證明自己的話,周逸必須在全國數學競賽之中拿到滿分才能服眾。
緊接著,其他質疑報道也開始不斷冒出來,人們又開始將他和寧柏等少年神童做比較,期待周逸能考進中科大少年班跟他們一較高下。
甚至還有人找到學校說要和周逸一起研究超越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極限論”,他已經自我鑽研完成了前期大部分論證工作。若是再加上這個少年天才的話,就能完全將“極限論”破解。
一個人在異地求學,加上學校有意無意對采訪推波助瀾,人紅是非多,導致周逸不勝其煩。
他開始以做學問為名一個人躲在宿舍或者圖書館看書,就算缺課也沒有老師管,因為自從成為名人後這個剛年滿13歲的少年,就擁有了不去上課而自學的特權。
更可悲的是,周逸發現自己雖然風光無限,但卻沒有一個值得傾述的真正朋友。
是的,自轉學而來,周逸就是以一副強人姿態出現在大家麵前。
同學們對他更多是一種仰視,相較於班長一職,小周老師更符合他在大家心中的身份。
再加上周逸自從樓上摔下來後就開始思考人生,心理年齡顯得早熟,又博覽群書見識多,跟身邊的同齡人有一定代溝。
而且由於危險應激反應綜合症存在的緣故,讓周逸很難在短時間內信任一個人,他總是小心翼翼將自己裹在一層麵具之下。
原本班主任徐德昭有可能成為學校裡第一個獲得信任的人,但他無力抵擋來自校方的采訪要求,讓周逸很是失望不願對其敞開心扉。
愛麵子又好強,不願意向遠在山區的父母透露自己脆弱的一麵,報喜不報憂是絕大多數遊子們的倔強堅持,周逸咬著牙選擇了硬抗一切。
以前猶如一家之長事無巨細指派同學乾活的周班長不見了,曾經在講台上大放異彩的小周老師消失了。
周逸的轉變,同學們認為是他出了名擺架子,而老師們則認為他進入了青春叛逆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