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首日票房,整個電影圈的人都呆住了。
他們想到了陳凱哥《無極》剛上映時的情景:那時候對方上躥下跳,又是搞直播,又是上新聞的,甚至拉著整個中影一起下場。
結果折騰了半天,投資了三個億的大片,首日票房竟然拚不過一部文藝片!
這還有天理嗎?
圈子裡那些名導、大導們心裡也真的是五味雜陳,大約和後世《李煥英》乾倒《流浪地球》時的心情差不多。
而這一切的源頭,僅僅隻是因為淩平的一句公開喊話!
這難道就是流量嗎?
所有人都情不自禁感到震撼,又因為那種影響力而陷入沉思。
按照後世對流量演員的定義,並不是說有流量的就是流量演員,而是說有流量無作品的才叫流量。
或者更籠統一點地描述,當你發現一個明星的名字特彆耳熟,但就是想不到他有什麼作品,唯一有印象的是他霸屏的熱搜,以及狂躁的粉絲,那他十有八九就是個流量。
淩平有作品,有實績,有榮譽,有口碑,擱後世的評判標準,非要說他是流量的話,也似乎有點過於牽強。
嚴格來講,他隻是保有了一部分流量演員的特征,但並不歸屬此列。
隻是現在這個年代,對流量的定義並沒有那麼細致的劃分,而淩平又確實具備遠超同行的話題度和關注度,流量特征過於突出,這才背上了“流量”的頭銜。
見證了淩平彪炳的戰績後,圈子裡有遠見的此時已經在想:看來程青鬆說的沒錯,流量作為一種新的產業元素,深入行業之中隻是遲早的事了。
沒有人會舍得放過這塊肥肉,且是在淩平已經做了個非常成功的範例之後。
但問題是這世上隻有一個淩平,他所適用的,其他人不一定合適。
所以如何找到一種普世而正確的方法,去擁抱流量,運用流量,就是個非常值得商榷的問題了。
在原時空裡,以“四葉草大戰行星飯”為標誌性事件,內娛開啟了流量元年,那些流量小鮮肉們也確實風光過很長一段時間。
甚至一些導演手裡可能連項目都沒有,但隻要跟資本承諾會有某個流量出演,就可以輕輕鬆鬆拿到上億的投資。
可觀眾們也不是傻子,流量參演的爛片越來越多,老百姓們也漸漸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小時代》的當上了第一次,還想讓我們上第二次,合著就我們口袋裡的錢最好騙是吧?
隨著社會上對流量演員的包容度逐漸降低,相關部門也開始采取一係列相應措施,來抑製日益泛濫的流量現象,比如限薪令、宣傳導向要求、行業自律聲明等等……
但真正引發全民反攻流量的事件,還是神片《上海堡壘》的成功上映。
由流量主導的作品第一次麵臨滑鐵盧,觀眾們瘋狂倒油之下,算是徹底撕下了整條畸形產業鏈的遮羞布,自此之後,市場才漸漸重回理智。
後世大家是吃過教訓的,才弄明白流量的利弊,但現在哪裡有那麼多事?彆人借題發揮,未嘗沒有渾水摸魚,搞臭淩平的想法在裡頭。
畢竟淩平自己說的未嘗一敗,隻要《怦然心動》票房不利,後續可議論的東西就多了。
而且這些人特雞賊,他們不和你談實際,開口就是‘專家說的’、‘教授說的’,硬生生想把輿論話題掰扯成學術問題。
這個年代的專家還沒有變成“磚家”,很大一部分老百姓對於學者仍是十分迷信,麵對這種無賴招數,你甚至都沒法跟他們好好解釋。
所以這件事明麵上看著影響不大,但私底下乾係不小,特彆是熱度一起來,輿論會往哪裡發展,就更難以判斷。
這個時候淩平如果不引導,一些極端粉絲難免不會搞出什麼極端操作。
一旦引發某些社會問題,那些人口中所謂“流量有罪”論,也就算是有了實證了。
所以當時淩平的選擇並不多,要麼硬剛,要麼躺平任嘲。
以他的性格,躺平是絕不可能的,乾脆趁著粉絲們逐漸狂熱的情緒,叫她們用票房來打臉,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引導和宣泄。
現在來看,淩平賭對了,以文藝片之身豪取2700萬首日票房,連國內那些商業大片都得望其項背,誰來了不得說一句“真流量”?
淩平倒是沒有選擇對這些人窮追猛打,隻是輕描淡寫地發了一句:“黑子,說話!”
僅僅這一句,嘲諷意味便已經拉滿,更勝過粉絲問候對方爸媽一萬句。
侮辱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對方最擅長的領域擊敗他!
而此時此刻,那些試圖證明流量不利於電影產業發展的精英們,也全都噤聲了。
不然能怎麼辦呢?
麵對首日2700多萬的票房,先前所有的嘴炮都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
娛樂圈到底是個以實績論成敗的地方,你就算說的再天花亂墜,隻要“流量”能幫資本家們賺到紅彤彤的鈔票,所謂“流量有罪”的觀點,實際上就已經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