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像氾農道這種四處轉悠,對農家弟子來說實在太正常了。
“的確是尋找了一兩種的良種!”氾農道開口道,
“我在前往益州郡時,見到當地蠻族也會進行耕種,而且是在山上進行開墾種植,此開墾之法叫做梯田,便打算將此法學過來。
益州也是多山多水的環境,若能多增加幾畝田地總歸是好的。”
“梯田……”李適聽到這名詞,微微一愣,卻沒想到會從氾農道的嘴裡聽到這個。
李適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一路來到蜀地,一路上的確是沒見到過任何的梯田。
原本以為這種東西,應該是要在江南那邊多山多水的地方才會興起,卻也沒太注意。
卻沒想到氾農道居然去益州幾乎最難的益州郡,從蠻族學會了這個特殊的種田技術。
一般上來說,一些多丘陵而少適於種植的平原地形,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農民構築了梯田,用一道道堤壩涵養水源,使在丘陵地帶大麵積種植水稻成為可能。
但梯田種植對人力消耗相比平原要高出很多,而產量沒有任何優勢,而且對於丘陵地帶的植被破壞很嚴重,所以這一耕作方式隨著國家興盛往往會被淘汰掉。
尤其是梯田種植天生對工業化種植方式有著排斥,因為這種種植方式的成本太高了。
但梯田技術卻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雖然在盛世時會被自然而然的淘汰掉,但一旦進入亂世,梯田技術便會成為天然的成為軍事農墾技術的一部分。
對很多依山傍水的城池來說,麵對敵人的圍攻,往往梯田技術,能讓一部分城市的糧食自給自足,讓圍城消耗之類的戰術,完全發揮不出什麼作用來。
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蒙古攻四川時,所麵對一座座山城,往往就是屬於那種靠著梯田自給自足,把蒙軍多次耗退。
而對李適來說,這技術出現,讓李適攻下巴郡就變得更加迫切了。
因為這樣自己攻下巴郡後,那自己便在大巴山上開墾,也許第一年還需要糧食從漢中運輸,但從第二年、第三年……隨著梯田技術改進,自己對糧食的壓力會越來越小。
雖然這樣開墾出來的田地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非常合算。
隻要到了非戰之時,這些梯田肯定會被逐利的人本能的放棄掉。
但對李適來說,如果在這裡能多生產一斤糧食,那從長安運送過來的糧食可以少十斤。
這就是最實際的意義。
所以,李適對參觀所謂的乾坤峰也沒有太大的興趣了,草草的跟著易黎走完流程,便心急火燎的把氾農道請回屯田營的種植營中,專門給氾農道撥了兩個標準五千人的屯田營,去學習氾農道的梯田開墾技術。
兩個屯田營都是氾農道的指揮下,在漢水流域進行開墾,開始打造梯田。
這樣即是為了將來送糧食的時候能夠直接送到漢中,同時也是為了進攻王景升做準備。
而李適計劃在攻下了巴郡後,便讓調遣一個屯田營歸來沿著巴河開墾梯田,準備糧食。
雖然梯田的建造非常的消耗人力物力,就經濟價值來說是非常不合算的。
但如果目標是想要穩紮穩打攻下蜀地,那梯田這種技術既然出現了就一定要掌握。
進攻蜀地,首先要確保的就是糧食穩定。
還是那句話益州這地方,單隻士兵攻城什麼李適總歸能夠想辦法去克服。
但糧食所帶來的壓力,李適就算是再有辦法也不可能憑空變出糧食來,隻能一點點積累。
所以,隻要解決掉糧食問題,那基本上蜀地問題也被解決掉大半。
李適的確沒想到,這次來到乾坤殿居然會意外的獲得這個技術。
但無論怎麼說,梯田技術的出現,不論是對於自己進攻蜀地,還是未來出蜀進攻荊州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不過,李適跑了一趟乾坤峰,刷了一下臉,倒有很多蜀中學子覺得也可以跟著李適混。
其中黃公衡和鄭度便在其中,當然在李適心中,這次收獲最大的,自然是遇到了氾農道。
其他的那些學子,自己又看不到他們的屬性,全部都當做正常的文士用好了,能力突出的人自然而然會凸顯出來。
很快時間流轉,差不多到達了年初,隨著糧食運輸,數支屯田營到達漢中。
李適讓這些屯田營負責在漢中進行屯田,同時自己讓馬壽成率軍對白水關發動佯攻。
而自己全起正卒順巴水南下,自己所要麵對的第一道關卡,便是巴郡的重要城市巴中。
而嚴顏此刻更親自鎮守巴中,顯然李適在做著準備,嚴顏在這個冬天也沒休息。
雙方此刻都嚴陣以待,圍繞整個益州歸屬的攻防戰,也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