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些屯田兵本身就是腳步穩固天賦,所以雖然是翻閱秦嶺,但相對其他士兵來說速度快了很多,三個月時間,就來了三四萬的人。
這也讓李適省了不少的心,不過到了後,李適又拉出了幾個團,重新修改了天賦。
他們的天賦被改成了裝備強化,因為這些人被李適拉過去開墾梯田去了。
屯田兵的腳步穩固天賦趕路什麼的相當省事,但想要開墾梯田,開始需要強化自自己手中的工具能更加有效率。
這也李適要留在漢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要讓後來的屯田營捏出自己想要的天賦。
雖然不是很想承認,但像李適這種哪怕隻一天賦就能隨心所欲的捏出想要天賦的,整個大仙朝也就隻有兩個半,一個是李適,一個是皇甫明,還有半個是趙子龍。
至於二天賦的,那就隻有皇甫明了,就算李適也做不到雙天賦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捏。
至於朱俊與盧子乾,朱俊是專注騎兵,盧子乾是涉及真氣類,其他的沒有這三個人的涉及範圍廣泛。
倒是曹孟德慢慢有機會成為第四個人,因為今年在荀彧操作下,曹孟德果斷舍棄兗州,把整個體係都遷徙到青州,開始重新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並且在青州的太公苑選擇了收曹孟德為門下,對曹孟德進行類似皇甫明的培養。
說實話,曹孟德的天賦比皇甫明還要高一點,按照太公苑估計差不多五年就能到達皇甫明五年前剛出山的水準。
這讓曹孟德聽了心涼涼的,但至少也是一種進步的方式,總比沒有的好。
而這時候,李適則全心全意的把心思全部都放在漢中,打造屬於漢中的工業體係。
雖說是要打造工業體係,但第一步最重要得肯定是農業。
畢竟如果糧食都不足,結果去打造什麼工業體係,非常容易出現隱患。
而漢中雖然也算能耕種的盆地,但想自給自足的支撐起工業城市的發展還是很困難的。
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在盧子乾幫助下進行開墾梯田,畢竟農業才是工業的基礎,農業沒有打牢根基,工業也無從談起。
開墾梯田這種事情,從勞動力來說是非常不劃算的。
但在益州這地方,自己能種植出一斤糧食出來,比得上彆得地方送十斤糧食。
梯田這種種植方法,已然是最劃算的事情。
尤其是張魯與漢中世家是投降過來的,他們手中的土地李適不好動手。
在這樣情況下,通過軍團在半山腰開墾出田地則會完全成為自己的私田,更好支配。
唯有農業能讓漢中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卻才給工業化打下紮實基礎。
因為漢中在接下來的規劃中,會成為自己相當重要的一環。
畢竟除了漢中到長安的要修,以後漢中到成都的還是要修路。
這兩條高架橋修起來,怕沒有十年,是不可能把這兩條道路都給修好的。
而作為中心的漢中也需要為修建這兩條道路源源不斷的各種的道具與服務,再加上將來打荊州漢中肯定也會協同出兵,所以漢中盆地雖然不大,但李適相信,這塊地方未來必然會成為自己計劃很重要的一部分。
這讓李適很快便是選擇了複製長安的工業化體係,來建設漢中的工業。
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高爐給修建起來,畢竟從長安到漢中的道路送個糧食都老費事了,要送鐵到漢中來,李適感覺後勤真的要爆炸。
還是漢中就地煉鐵,打造出鐵質的工具來。
黃巾軍,啊呸……屯田兵們拿著李適剛剛打造出來,甚至還熱乎的鋤頭,便開始在擁有水源的地帶開墾起梯田來。
開墾出來的田地,如果他們願意從此落戶漢中,那就直接分到五十畝田。
如果不願意落戶,每開墾出來一畝,也都能換成白條的獎勵,讓他們帶走。
可以說,這種按勞分配的方式,讓屯田兵們乾起來還是相當積極的,甚至一部分五鬥米教的人見到這好處,也紛紛要報名參加。
畢竟對絕大多數得華夏百姓來說,所謂的信仰就是,左眼跳災,不信,右眼跳財,開心。
五鬥米教也是如此,隨著張魯等人的離開,這些百姓們發現了跟著李適有飯吃的時候,果斷把所謂五鬥米教給拋棄了,紛紛打聽怎麼樣才能進入屯田營。
而這時原黑山軍的於毒,正在給原白波的胡才遞上一份水,道“白老哥,還有多少?”
“在春耕前開墾完這個山頭,就差不多了!”胡才開口說道。
就在這時候,王鹹帶著板楯蠻從山頭上的草叢中衝了出來!
“殺!”王鹹此刻帶著幾分威武的咆哮,仿佛猛虎下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