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大笑過後,又仔細觀察了一遍大鰉魚,便紛紛回到了各自的冰窟窿跟前兒守魚去了。
兩條大魚的出現,一點都不影響眾人撈小魚的快樂。
畢竟像這條大哲羅和這條大鰉魚這麼大的魚,永遠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要不是王安歪打正著再加上機緣巧合之下,今天的這兩條大魚,還真就未必能打到。
直到天色暗下來,眾人打算收工回家的時候,每個冰窟窿的周圍,都已經擺了一大片大大小小的魚。
隻有王帥守著的冰窟窿,除了三條大小哲羅和一條大鰉魚之外,就隻有撈了三四條基本沒啥用的小魚。
不過王帥倒是知足,在將大鰉魚整出水麵後的兩個多小時時間裡,王帥的目光除了看張舒雅之外,基本都是盯在這四條魚上的。
並且不管是看張舒雅還是看魚,王帥的臉上,都是笑嗬嗬的,也就是說,這一下午,王帥的臉上,就沒停止笑過。
在回家之前,眾人將所有的魚全部分揀了出來。
說是分揀,其實就是按照王安的要求,把好吃的魚裝進了麻袋裡,林蛙裝進了另一個麻袋裡,而像草魚鯉魚和鯽魚等普通的魚,就那麼直接扔進了爬犁裡麵。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下午的時間,眾人還將“三花”全部集齊了。
經過大約的清點,收獲了三十多條鯽花魚和四十多條鯿花魚,還有三十多條鼇花魚。
鯽花魚,
鯽花魚,它不是鯽魚,它倆也沒啥關係,有的地方叫花骨魚,不過在當地,就一個名字,那就是鯽花魚或者簡稱鯽花。
鯽花魚在“三花”中,是排名第三的,好不好吃,可見一斑。
而排名第二的,就是鯿花魚。
鯿花魚,也叫鯿魚,其實就是個長得很扁,是個片狀的魚。
這種魚,在黑省不算太多,可是在吉省,就相當多了,算是那邊的主產魚,不過在東三省的各個河流基本都有。
除了“三花”和哲羅以外,還有十幾條銅羅和很多“十八子”裡麵的魚。
銅羅魚,
銅羅魚在東北多少有點兒爭議,因為在整個東北,同一種魚,出省後,出市後,甚至出縣後,它們的叫法就極有可能是不一樣的了。
所以“十八子”中的“十八”,以及“七十二雜魚”中的“七十二”,才會變成量詞而不是準確的數字。
不過在當地,隻有這一種魚叫銅羅魚,並且數量不是很多。
因為從根兒上講,這玩意兒其實不算是土生土長的本土魚,而是在0年代的時候,老毛子人整過來的。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銅羅魚在當地生長的正經挺好,已經徹底被華夏魚給同化了,也之所以這樣,它才能被加進五羅裡。
在當地人看來,在當地所能捕到的魚,那都是華夏的,咋解釋都沒用。
反正在華夏人看來,整個地球,它也早晚都是華夏的。
這種想法,沒毛病!
眾人收拾完後發現,整個爬犁上滿滿的都是魚,當然,數量上來說的話,還是普通魚占據著絕大多數。
但是在重量上,好吃的魚就差不多能占一半了,因為僅僅是大哲羅和大鰉魚,就已經是很重的存在了。
裝完魚後,眾人便向王安家走去,這回是真的走,也就是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