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軼事!
趙佶第二天早早起來,派人去催促梁從政將人帶來。趙佶來到垂拱殿,梁從政已經帶著幾個工匠等候著。梁從政帶著他們行禮過來說道官家,這是奚官局火藥作的大匠,這些是銅作的大匠。
趙佶看他們局促的表情,溫聲安慰道諸位不必驚慌,今日找諸位來是請各位來看看,吾想造些東西。趙佶說罷先問火藥作的大匠,現在大宋的火藥配比是多少,大匠戰戰兢兢說道硝硫碳的比例是211。有時候還要添加其他莫名其妙的東西。這種火藥隻能說是能點燃,再加上宋軍此時多是把火藥用作縱火工具而不是發射藥使用,甚至是用於製造毒煙的。
趙佶搖搖頭將自己的配方告訴大匠,然後說道配方一定要嚴格遵守,還有就是一點原料務必要精純,木炭燃燒要選擇灰燼最少的那種,硝石和硫磺也是一樣,要選擇最純的,要想辦法提純硝石和硫磺。趙佶知道,純的火硝結晶是針狀晶體,明代使用澄清草木灰水加雞蛋的方式,幾乎可以得到99的火硝。
還有對於黑火藥來說,決定火器射程和威力,重要在於顆粒化,粉末狀的火藥會由於缺乏氧氣而導致不完全燃燒,威力會大大減少。隻有顆粒化的火藥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至於顆粒多大,那隻能一步步試了。
說完了火藥,趙佶將火炮的草圖遞給銅作幾個大匠,按照宋製,差不多三寸口徑的火炮,趙佶將圖紙和尺寸給他們說清楚了,這幾位大匠看了看圖紙說道若是按圖紙所說,一次鑄成非常難,如果兩段就好鑄造。趙佶心想,開什麼玩笑,這是火炮啊。趙佶連忙解釋了火炮的用途。
趙佶說道內壁一定要光滑平直,大小一致,這樣火炮發射時才會不泄氣,鐵彈比內膛略小一絲,足以進去就是,兩者差距越小越好。選用青銅也要儘可能好,內壁不能有任何氣泡沙眼。趙佶看著一眾大匠緊皺眉頭,趙佶說道能做成火炮,朕賞錢十萬,給官八品,火藥也一樣。
幾位大匠眼睛都亮了,趕緊向趙佶保證一定能造出來,趙佶點點頭,對梁從政說道對他們所需各種材料,全部滿足,務必儘快造成。梁從政趕緊保證,帶著他們下去了。
趙佶很清楚,之所以後來中國火器最後全麵落後,不光是沒有近代科學和統治者的短視,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火器走上了一條歪路,中國的火器,普遍追求大口徑,短身管,導致中國的火炮射程近,威力小,精度差,趙佶決定,從開始就製定標準,搞清楚各個口徑的火炮最佳的倍徑比,還有半定裝的彈藥,製定出完整的射表和各型號的發射藥包,在趙佶看來,規矩才是最重要的,每種武器的各種參數都應該固定下來,製定各種規章製度。
梁從政走後,趙佶叫來劉端友,趙佶吩咐道從皇城司調派人手看住這些大匠,一定要絕對保密。對於禁軍,趙佶還是有很多看法,宋軍的後勤還十分落後,轉運糧秣十分困難,對於宋軍來說,保護糧道往往是宋軍進攻中最重要的事情,趙佶準備弄一種能便於攜帶運輸,類似光餅的乾糧,減輕宋軍的後勤壓力,提高宋軍的戰略機動力。
對於宋軍的軍器,趙佶也是十分頭大,宋軍雖然設置軍器監,但是宋軍武器十分繁雜,數量龐大,質量良莠不齊,也沒有統一標準,轉運既不方便,使用、修理更是麻煩,下一步就是厘定宋軍各類武器裝備的製式,製造方法、檢驗標準,改革軍器監。
武器裝備是決勝之本,趙佶最恐懼的就是北方女真人的鐵浮圖和拐子馬,女真人的恐怖戰力還是令人驚訝的。當年靖康之變時,給事中李鄴出使金國,回來後怎麼形容女真人的?李鄴說道金國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如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時人譏笑為六如給事,雖然確實很誇張,但是也足矣說明金軍的強大。
宋軍最精銳的西軍也完全不是金軍的對手,從靖康元年到韓世忠黃天蕩大戰,宋軍禁軍幾乎沒有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現在的西軍雖然能壓著西夏打,但是麵對金軍,無論是種師中、種師道統帥的西軍,還是折家的麟府路禁軍,還有劉延慶、姚古,全部敗績,這令趙佶不得不很擔憂,西夏乃至於契丹,趙佶都不擔心,女真人如同懸在趙佶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
趙佶正在思考,梁師成進來說道官家,王駙馬求見。趙佶有點疑惑,自己這個姑父一向不願到皇宮來,這次突然請見,莫不是蘇東坡回信了?趙佶連忙請王冼進來,王冼一臉喜氣的進來將一封書信呈上來,說道官家,東坡回信了,現在身體已經好了,可以趕赴東京。
趙佶也非常高興,立馬令梁師成召韓忠彥來,韓忠彥從政事堂趕到垂拱殿,看到王冼,心中就有些不喜,他為人方正,最討厭王冼這種放浪之人,進來行禮後,趙佶將書信遞給韓忠彥說道韓相,蘇學士給王駙馬回信了,現在身體已經好多了,吾意啟用大蘇學士,韓相以為何如?
韓忠彥笑道大蘇學士才名天下皆知,官家正宜用之,以提振天下士子風氣。大蘇學士原官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左朝奉郎,官家既然大用蘇學士,本官也應提升一二,不知以大蘇學士何差遣?
趙佶想了想說道加大蘇學士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講學士、太中大夫,賜金魚袋,除禮部尚書權知貢舉,賜宅第一所,遣翰林醫官院醫官隨侍調治。
韓忠彥想了想說道權知貢舉不若等禮部試時再差遣,現在發布,恐大蘇學士不勝煩擾,且易生事端。趙佶想了想也覺得是這樣的,點頭同意了韓忠彥的建議,令他立刻用政事堂堂除,外製草詔,用印後以急遞召蘇軾,因為在他的記憶了,趙佶登基不久,蘇軾就去世了,這也是他不斷遣翰林醫官去治療蘇軾的原因,他想試試能不能改變一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