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軼事!
在多次向流民調運糧食賑濟後,三司使呂惠卿報告河北、京東等地的常平倉儲積已經不足,趙佶有些納悶,每年東南諸路向汴梁轉運的漕糧最少也有五百萬石,多的時候甚至高達七百萬石,京東、河北也是平原,應該也有糧食儲備,加上漕運的漕糧,救濟一些流民的糧食都沒有。
趙佶決定找呂惠卿聊聊此事,於是命人請呂惠卿到垂拱殿,同時令他帶上今年的會計簿,看看今歲的財政到底怎麼樣了。
呂惠卿來到垂拱殿,向趙佶行禮後,趙佶問道“計相,吾欲調動河北、京東兩路常平倉救濟流民,三司因何不許?是常平倉儲備不夠嗎?”
呂惠卿說道“官家,京東、河北等處常平倉尚有儲備,但是眼下即將入冬,漕運斷絕,國家不得不預有準備,若是將這些糧食用於賑濟流民,一旦發生新的災荒或者國家要用兵之急,僅靠東京各倉庫的存糧,恐怕緩不濟急,故而臣以為不可再調集糧食給流民,否則國家無應急之用,非是幸事。”
趙佶也知道呂惠卿說得確實是實情,因為汴河不是全年可以通航的,對於大宋朝廷來說,汴河不能行船這幾個月就是大宋最虛弱的時間,作為執掌大宋財賦的計相,必須要為大宋的安危負責,留足足夠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但是這些流民總不能放任不管,要是放任他們不管,恐怕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熬不過這個冬天,還不知道要發生什麼人倫慘劇。
趙佶說道“計相說的不錯,但是如此多的流民聚集,朝廷若不善加處置,恐生事端,且這麼多流民,怎可放任不管,有違聖人之道啊,計將安出?”
麵對這個問題,呂惠卿應該是詳細思慮過了,緩緩說道“官家,臣以為趁此時先遷移流民到荊湖去是最佳時機,一來北方寒冷,荊湖北路、荊湖南路比河北等處溫暖多了,這些流民在荊湖也容易生存,而且荊湖等處水運方便,可以令附近州縣動用常平倉賑濟他們,他們也可以開墾荒地,不耽誤明年農時,朝廷隻需為他們準備行糧和一些布匹已及農具,令他們早日自食其力可也。”
趙佶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今年已經遷移了近五萬流民到荊湖北路,據宗澤的奏報,現在已經安定下來了,再次向荊湖北路遷移流民,倒不是不可以,隻是趙佶知道,這些流民肯定會出現一部分死亡的,千裡的跋涉和天寒地凍,水土不服,可能會奪取很多人的性命,但是朝廷也不可能養他們整整一個冬天,朝廷根本負擔不起的。
趙佶起身緩緩的踱步,半晌之後才說道“計相所言,是謀國之言,但是此事還需謹慎,一是要調集足夠的行糧,千裡跋涉,總得讓人吃飽吧,還有調撥一部分布匹給流民禦寒,沿路各州縣也要足額糧食等物,從河北、京東出發得流民,要清點人數,要是路途死亡過多,沿路各州縣官吏,必遠竄嶺南,遇赦不赦,再遣翰林醫官院、禦藥局施藥,儘可能保全他們,此事不光是三司,政事堂也要用堂諭告知沿途各州縣,勿謂言之不預也!”
呂惠卿讚歎道“官家仁厚,此天下生民之幸也!”
趙佶搖搖頭說道“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為天子,坐視百姓淪為流民,枉承帝祚,枉為人主矣!今年三司的會計簿做好了嗎?”
呂惠卿將一本賬冊呈上來說道“官家,具體的詳細賬目還在統計中,但是大略賬目已再次,官家可以過目。”
趙佶翻開會計簿,仔細察看,怎麼說呢,其實財政收入與紹聖年間差距不大,折合錢的話,戶部左曹的各項稅賦收入大概為七千五百萬貫,戶部右曹的免役助役錢多達1870萬貫;坊場錢即撲買坊場、河渡、鹽井所得的收入為500萬貫,另有穀、帛90多萬石、匹,折錢約100萬貫,還有新鑄錢近三百萬貫,總計大概三千一百二十萬貫。
得益於今年年景較好沒有大的災荒,朝廷的開支還算比較正常的,但是由於趙佶大刀闊斧的整頓禁軍,又與西賊大戰一場,朝廷的虧空達到了三百萬貫之多,這還隻是粗略的統計,精確的統計肯定是隻多不少的,趙佶已經統計過封樁庫了,大概有曆年積攢下來的財物五千萬貫左右,按這個虧空法子,還混不到二十年。
趙佶有些無奈的問道“計相,以你看,朝廷財政明年能否有些好轉?還有什麼開源節流的法子?”
呂惠卿也是一臉無奈,這個計相確實不好做,處處都要錢,這個家確實難當,呂惠卿還是微笑著說道“官家,臣以為明年的財政應該不會再虧空了,今年的虧空主要是與西賊的戰事,還有整頓都門禁軍、疏浚運河,但是明年財政會有所增加,一是廣南西路的銅礦抽分之後肯定會增加的,臣預計,明年鑄錢五百萬貫應該可以,還有與西賊的歲賜也減少了,市舶司的收入也會增加,臣以為,官家隻要暫忍數年,財政就會好轉的。”
趙佶問道“計相要吾忍耐什麼?”
呂惠卿說道“臣意官家三年不言兵,不對西賊用兵,修養生息,一來是處理好北方的流民,二是疏浚運河,恢複四河漕運,改善向陝西轉運的路線,同時在陝西積攢糧草輜重等物,靜觀其變,年後,對西賊即可雷霆一擊,一戰功成矣!”
其實趙佶也沒打算現在就對西賊用兵,但是至於什麼時候用兵,趙佶自己也沒個準數,趙佶希望仁多保忠歸宋作為一個契機,利用靜塞軍司為跳板,直搗興慶府,同時訓練騎兵,增強西軍和都門禁軍的實力。趙佶想了想說道“吾不能說年不對西賊用兵,一切要看情勢而定,但是最少這兩年不會對西賊主動用兵了。”
呂惠卿點點頭說道“而今要務,就是修整漕渠,改善漕運,提高發運能力,否則一旦臨事,朝廷轉運不及,國家危矣!”
對於呂惠卿這個判斷,趙佶是很認可的,漕運對於現在的大宋,那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上下都很重視,趙佶點點頭,呂惠卿告退回去辦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