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軼事!
最近朝廷裡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陝西宣撫使的人選問題,章楶致仕,到底誰來擔任這個要職,朝廷裡議論紛紛,關於陝西宣撫司,朝廷裡不少人認為現在宋夏和議既成,再保留宣撫司意義已經不大了,不少人都認為應該裁撤宣撫司,畢竟宣撫司執掌陝西諸路,權力類似節度使,本朝懲唐之弊,從不將兵柄久付臣子,防止作亂。
不少臣子們認為就應該趁此機會裁掉陝西宣撫司,再加上趙佶之前開始調整邊臣,調延安知府陶節夫為河北東路經略安撫使,給臣子們一種錯覺,趙佶準備處理陝西諸將了。
連遠在東南的蔡京都已經收到了消息,向趙佶送了一個南戲班子的同時給趙佶寫信表示自己有一位朋友叫張康國,通曉軍務,赤心報國,願意為官家效力,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趙佶在陝西提拔任用張康國。趙佶向吏部索要了張康國的資料,一看之後發現,蔡京倒真不算是援引朋黨。
張康國曾經提舉兩浙常平,豪猾斂服,發倉救荒,江南就食者數萬人。徙福建轉運判官。也算的一個強項令,這樣的人,到陝西去未嘗不可以,而且趙佶知道,雖然張康國現在是蔡京舉薦的,但是最終卻和蔡京分庭抗禮,任用他未嘗不可。
朝廷現在各種傳言滿天飛,連陝西諸將恐怕也心神不定,必須解決此事,趙佶決定召集兩製以上大臣討論此事。趙佶將章楶的奏疏分給諸位大臣們傳閱,說道“章宣撫致仕,上疏推薦種師中繼任宣撫使,諸卿以為何如?”
不出趙佶意料,大部分臣子們都不支持種師中任宣撫使,甚至很多人認為宣撫司都沒有必要再設了,蘇轍、範純禮、李格非等人都是這個意思,韓忠彥作為首相,雖然沒有明確發表意見,但是趙佶知道他的想法和蘇轍他們一致。
趙佶首先製止這種毫無意義的討論,說道“西賊一日不除,陝西宣撫司就一日不撤,此事諸卿勿議也,今日要議的是誰來繼任陝西宣撫使的問題。”趙佶終結了這個話題,從他自己內心來說,還是希望種師中能夠上位的,但是趙佶擔心的是種師中重蹈狄青的覆轍,大宋好不容易才在陝西培養了一批將才,萬萬不能折損在內耗中。
範純禮說道“官家,種師中既非正途出身,又是一武夫,手綰兵符,並非國家之幸,且現今陝西諸路帥臣,大多數都是武臣,種師中任宣撫使,是禍非福,官家宜深思之!”
接下來一幫臣子們都是一般的說辭,認為種師中作為武臣,任陝西宣撫使,不是國家之福,甚至還有人提出來,種師中在陝西執掌西軍,其兄種師道又在都門禁軍執掌上四軍,兄弟兩人都在禁軍中執掌兵權,也是對國家不利,要求解除他們中的一個人兵權,這樣國家才能安寧。
趙佶明白,這是天下暫時安定了,這幫文官們閒的沒事乾就要開始內耗了。章惇本來想說些什麼,被趙佶用眼神製止了,趙佶起身,走下丹陛,走到群臣麵前,趙佶問道“諸位可知道,大宋與西賊大戰,每次折損多少士卒?”
一眾大臣們麵麵相覷,自己都是廟堂上的文官,哪裡記得每場戰役折損多少士卒,說白了,丘八嘛,死了再招就是,隻要朝廷有錢,多少丘八不能招來,死了些就死了些唄,實在是無足輕重的事情。
趙佶看著他們,閉上眼緩緩的說道“康定元年,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副總管劉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統帥步騎萬人與西賊戰於三川口,我軍除後軍三千人外全軍儘墨。康定二年,好水川之戰,懷慶路馬步軍副總管任福親自帶領3萬餘人的軍隊,官軍大敗,任福以下一萬三百名士卒陣亡,潰散、被俘無算。元豐五年,朝廷發兵馬民夫三十萬,築永樂城,官軍複大敗,徐禧、李舜舉、高永能死難,稷為亂兵所殺。宋軍一萬多士卒陣亡,得免者十無一二。隻有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逃脫。舜舉將死,撕裂衣襟草奏道:\”臣死無所恨,惟願官家勿輕此敵。\”稷亦草奏雲:\”臣千苦萬苦也!\”。
趙佶隻不過簡簡單單列舉了宋夏之間的幾場大戰,宋軍的損失就高達五萬以上,趙佶問道”諸位是不是覺得,自平夏大戰以來,西賊已經不複能戰,隻是疥蘚之疾了?章樞相,西賊有多少人?明白告訴諸位。“
章惇出班說道“回官家,西賊舉國皆兵,能上馬者最少四十萬。”
趙佶點點他,問道“諸位講,現在陝西無事,可以裁撤宣撫司了,吾想問問諸位,什麼叫陝西無事?若是陝西有事,諸位又何以報吾呢?李繼遷可曾是大宋的藩屬呢?結果呢?卿等何以教我。”
一種大臣默不作聲,趙佶繼續說道“吾知道,本朝懲唐季五代之弊,一向對於武臣管束極嚴,但是種家數代忠良,自種放以來,為國家戍守西陲已經四代了,這樣的人,吾還有什麼信不過的?而且諸卿給我舉薦一位能和章宣撫一樣的能臣,吾自當用之,若是不能,這個宣撫使就當種師中來做。”
趙佶如此強硬,這是諸位大臣沒有想到的,其實他們或多或少都感覺出來了,趙佶對於種家兄弟是十分信任,遠遠超過仁宗皇帝對狄青的信任。無論是將諸路精騎交給種師中指揮,還是調種師中統帥上四軍,趙佶都是毫不猶豫的,這讓群臣對種家兄弟有些嫉妒了,他們皓首窮經,寒窗苦讀,一步步從科舉中殺出來,憑什麼還不如兩個丘八。
在趙佶心裡,就是對種師中、種師道無限信任,因為趙佶知道,他們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忠誠。靖康元年,種師道被任命接替李綱。種師道在河陽遇到金國使者王汭,察言觀色判斷金兵一定會大舉南下,立即上疏請求皇帝臨幸長安躲避敵鋒。大臣認為這是怕,宋欽宗又召回種師道。因為戰事屢敗,宋欽宗又用起主和派。太原最終淪陷,兩路金兵大舉南下,宋欽宗決心議和,主和派命令地方宋軍不許勤王,專心專意罷戰講和,李綱被貶出京城。種師道可能是悲憤交加,到京後已經病得無法入見,於十月份去世,終年七十六歲。
第二年,金軍再度南下,都門禁軍潰散,種師中率兵勤王。樞密院知事許翰誤聽諜報而做出了金軍將要全線撤兵的判斷,多次催促種師中進兵,甚至責備他手握重兵卻逗留觀望。種師中接到命令之後,十分傷心,他說:\”畏敵逗留不進是軍中大罪,我自小從軍,征戰多年,到老了還要擔這個罪名嗎?\”於是種師中留下輜重糧草,連賞犒之物都沒帶,就帶領部隊輕裝出發。同時種師中寫信約定姚古、張灝兩軍分道俱進。
不久,種師中部的前鋒進抵距離太原二十裡的石橋,中軍到達壽陽的石坑今山西壽陽東南,大軍挺進十裡許,部將黃友發現地形不利,立即將情況報告種師中,要求火速移軍,但種師中沒有采納這一建議。
繼續前行的宋軍遭到金兵主力的襲擊,種師中率領宋軍拚命死戰,取得了五戰三勝的戰果,苦苦前行,到了榆次,離太原隻有百裡的距離了,然而,懼敵怯戰的姚古部將焦安節慌報軍情,奏稱金軍主帥完顏宗翰粘罕已經趕到,致使姚古、張灝兩軍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約定與種師中部會師。
當種師中部被迫撤退到殺熊嶺今山西壽陽西南時,士兵已經饑餓難忍,疲憊不堪了,金兵探知種師中軍中情況之後,再次發動猛攻,軍糧短缺、士氣低落的宋軍再也頂不住了,右軍、前軍先後潰散,種師中率中軍死戰不退,從卯時戰到巳時,宋軍將士用神臂弓擊退了金兵,但因為犒賞之物沒有帶來,沒辦法為士兵發賞齎,拚死死戰的士兵沒有拿到賞齎十分氣憤,不願意再作戰,四散逃去,種師中率領身邊剩下的一百餘將士繼續拚命死戰,最終種師中身中四處重傷,飲恨疆場。
對於種師中、種師道兄弟,趙佶當然是信任的,因為他們已經證明過自己的忠誠了。趙佶緩緩說道“西賊雖受重創,但是為禍之心未死,陝西諸路宣撫司不能撤銷,種師中老成持重,熟稔邊情,富於韜略,前後出塞之勝,後有章卿之薦,出自名門,累世功勳,加種師中殿前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右柱國、保寧軍節度使、驃騎大將軍、少保,使持節假節鉞充陝西諸路宣撫使兼經略安撫大使,令內製草詔。”
趙佶十分強硬的命令內製草詔,明確告知李格非、鄭居中道“卿等若封還詞頭,吾自以手詔冊封。”看著趙佶如此堅定,蘇轍出班說道“官家,種師中既為宣撫使,仍應委一文臣為副使,協助種師中處理政務,臣以為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範純粹久在陝西,能當此任。”
對於範純粹,趙佶也是十分認可的,說道“可,一同草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