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滿滿的鷹身女妖!
聯軍來到威爾隆尼亞城下時,他們遇到了嚴陣以待的守軍。
結果和之前一樣,當他們看到騎著高頭大馬走在最前麵的自家領主後,所有人都麵麵相覷,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直到科恩·蓋斯特連著大喊了幾聲,城門上的守軍才懷著疑惑情緒,磨磨蹭蹭地打開了城門。
有了磐石堡的前鑒,這種順利仿佛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程芸還是保持了最基本的警惕為了防止對方設伏,她將法爾隆軍隊留在了外麵,讓陸軍協會的重步兵率先進入了城市。
而這些陸軍協會的士兵也並沒有受到攻擊。
和鬆林堡的青年軍不同,這裡的守軍本身就沒有什麼抵抗意誌——威爾隆尼亞位於薩文尼亞的大後方,三麵環海,一麵又由山路和要塞層層把控。和望冬堡的野戰軍比起來,駐紮在主城裡的軍隊更像是一支治安維持部隊,而非一支能夠支持高烈度戰鬥的職業軍隊。
“塔法克,讓我們和愛國委員會的軍隊在外麵紮營,不要輕舉妄動,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是,指揮官小姐。”
為了防止引發動亂,激發矛盾,在進入城市後,程芸沒有將法爾隆軍隊調入城市,隻是讓他們在城外紮營。
至於對城市的統治方麵,則仍然由科恩·蓋斯特在名義掌握行政權,但實際上,則是由陸軍協會的中高層人員實際接手了威爾隆尼亞的各個機構。
在這一過程中,不想放出權力的本地勢力集團做出了一些抵抗,不過因為沒有掌握軍隊,他們的抵抗在陸軍協會的刀劍麵前很快就變成了一盤散沙。
而在權力到手之後,陸軍協會的舉動也有些出乎程芸的預料。
程芸的意思本來是在掌控威爾隆尼亞的情況下儘量維持現狀,等待望冬堡方向的戰鬥局勢明朗,再通過正是談判進行政權交接。但也許是之前在科雷西亞受了太多打壓,好不容易拿到了一片領地,陸軍協會的人幾乎立刻就開始著手進行起“改革運動”。
在進入城市後的第三天上午,一支數百人的陸軍協會彆動隊開始在威爾隆尼亞城內四處行動,摧毀城市內各個與貴族有關的標誌、推倒蓋斯特家族先祖的雕像、甚至直接抓捕起了城內的小貴族。
發現這股苗頭不太對勁,程芸立刻對他們進行了阻止。
這並不是說他們做的有問題,隻是現在的時機明顯不對威爾隆尼亞的民眾是不認為科恩·蓋斯特是個好領主,但眼下,陸軍協會也沒有受到民眾的接受。
程芸好不容易才用不擾民政策讓民眾對聯軍的觀感變好,這些陸軍協會的人在城裡四處行動,肯定又會引發一陣恐慌。萬一他們還侵擾了普通民眾的利益,那情況就變得更麻煩了。
當然,她的阻止方式也經過了精打細算程芸是實際上的聯軍領導者,可如果用上下級的關係去給陸軍協會的人下令,那些人的麵子上肯定掛不住,也多少會有些情緒。
因此,她沒有直接讓法爾隆軍隊插手,或者直接去找丹森·提裡安,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卡琳,讓她把這個轉達給了陸軍協會。
陸軍協會的人知道卡琳和程芸的關係,也知道她是法爾隆和陸軍協會之間的紐帶——用另一些人的話來說,叫傳聲筒——再加上程芸陳明了利弊。丹森·提裡安最終還是在造成更大影響之前,中止了陸軍協會的行動計劃。
接下來,程芸要做的,就是等消息。
既是等望冬堡方麵的消息,也是等莫莫卡的消息。
為了確切掌握西麵的戰事,她每天都會向望冬堡方向派出兩名信使,探查那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隨著信使一天天送回情報,西麵戰事的情況也變得明朗了起來
戰役剛一開始,望冬堡和薩文尼亞軍隊經曆了一陣持續兩天的短暫對峙,似乎都在等待著上級下達的最後攻擊命令。而巧合的是,也就是在兩天後,他們幾乎同時接到了這個命令。
根據這份命令,望冬堡的八個軍團從三個方向向薩文尼亞控製區發起進攻,薩文尼亞的八個軍團也主動出擊,和他們在平原展開了野戰。
結果沒什麼懸念戰鬥經驗豐富的望冬堡野戰軍以極大優勢擊潰了對方,並在西、北兩個方向的三條戰線上都向前取得了前進陣地。
而這時,望冬堡領主似乎對該從哪個方向展開主攻產生了疑問。
他的身份讓他在望冬堡大權獨攬,但知道個人能力有限的他在軍事上並不獨斷專行,而是有著專門的參謀軍官團——這也是在於赤鳶王國的長期邊境摩擦中鍛煉出來的、其它薩文尼亞軍隊沒有的特殊機構。
參謀團在分析這個問題時意見不一,致使取得初步勝利的望冬堡軍隊並沒有繼續往前。結果,這種對戰略決策的審慎,反而給了薩文尼亞方麵集結部隊的時間。
望冬堡軍隊的質量高於薩文尼亞軍隊,但數量卻遠遜於對方。如果薩文尼亞在任何路線上集結起一個由十幾,甚至二十個軍團組成的重兵集團,都能輕而易舉地擊潰當麵的防禦力量,將兵峰推進到望冬堡下。
作為旁觀者的程芸知道這點,望冬堡領主更知道這點。
在這點上,程芸留在望冬堡的鷹身女妖還幫了大忙。她查清楚了薩文尼亞軍隊的集結規模和位置,而這個情報,又幫助望冬堡做出了最後決策集中十個軍團,從沒有敵方重兵集結的望冬堡西北發動進攻。
客觀來看,這種進攻不太現實,甚至有點一錘子買賣。如果薩文尼亞方麵的指揮官單純隻要求軍事勝利,他們完全可以不管這支望冬堡主力,仍舊按照原定計劃,從東北方向向望冬堡展開攻擊。
可做決策的畢竟不隻是將軍,也不隻是理性決策者。
如果望冬堡領主的這“一錘子買賣”成功,受到威脅的就不是這個或者那個要塞,而是薩文尼亞的行政中樞,也是薩文尼亞大公的所在地,新薩文尼亞城。
就算明知道這可能是望冬堡調動他們兵力的陽謀,為了自己的安全,那位龜縮在新薩文尼亞城內的老統治者仍然下了命令,讓正在集結的軍隊改變計劃,前往堵截正向北進軍的十個望冬堡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