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新聞》引起的轟動是許文斌始料未及的,彙集各方麵的消息顯示,這份報紙已經是“洛陽紙貴了”。這個時代的人太缺少信息了,一有這樣新鮮的東西,很快就吸引大夥“圍觀”。儘管很多人並不識字,但這不會影響他們到各處酒樓茶肆聽新聞的熱情。
如今,但凡哪家酒樓沒有專門的“讀報人”,壓根就不會有什麼生意。實在沒地方聽了,還可以到各處的物流行基地免費聽講。當然,那些稍微有錢的人則是自己定好,由物流行定期送達。
而自從前幾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後,第一版的泉州要聞變成了天下要聞,介紹了三朝的一些事情。雖說隻是簡單介紹,但上至高官,下至普通人,都讀的津津有味。普通民眾最喜歡第二版的生活,年輕讀書人最喜歡第三版的新知,再有一部分人則是喜歡第四版的各種文章。
華夏新聞火了之後,其他人頓時就腦洞大開,也想辦這樣一份報紙。寫文章的不缺,印刷雖然沒《華夏新聞》的技術,但也能克服。唯獨缺少了兩樣最重要的東西,一是新聞來源,二是報紙外送。
說到底,印一期容易,持續性是個問題,其他人可沒有成立多年的信息部,自己就能搞到各種“信息”,單純接受投稿,在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下,顯然是不現實的。再者,物流行也不會接受發送報紙的任務。
當然,無論是誰都沒有意識到新聞傳播的重要性,尤其是朝廷方麵,否則再有困難、再多投入,也要努力去嘗試。麵對種種客觀存在的困難,讓大多數想要辦報的人紛紛放棄,轉而開始嘗試著投稿。
這也大大增加了許文斌的工作量,不過他卻是如魚得水,忙並快樂著。對於外人的投稿,許文斌是有選擇性的予以刊登,並在文章最後標上作者姓名和地址,還如期給作者寄去稿費,這無疑讓更多人踴躍投稿。
普通人沒有辦法,但是朝廷真想要辦的話,還是可以克服困難的。朝廷的郵驛製度儘管十分落後**,但還是可以勉強一用。信息方麵也有內侍監,雖說重建時間不長,勝在底蘊深厚,想要辦成這事的話不是太難。但是禮部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遭到了大多數朝臣的反對。朝臣們顯然不懂文化傳播和新聞話語權的重要性,隻是一再聲言文章天下事,《華夏新聞》純粹是在亂搞。於是乎,皇帝的聖旨和內閣的責難同時送達泉州。
通過泉州內侍監,江寧方麵也知道這個《華夏新聞》是蘇聖平搞出來的,也知道隻有他才能搞出這麼奇奇怪怪的東西來,但是畢竟沒有實實在在的證據,所以皇帝的聖旨是詢問蘇聖平關於編練海軍的情形和有沒有對海盜的作戰計劃。
陳公公拿著聖旨再一次來到蘇家,對於待遇什麼的他已經不敢再奢望了,隻希望能見到蘇聖平,好完成朝廷的使命。讓他意外的是,這一次蘇聖平倒是沒給臉色,儘管還是沒有下跪接旨,但總算在接過聖旨後,吩咐李春樹上茶,然後讓他等著,自己去寫奏折。
奏折中,蘇聖平如實跟皇帝稟報了編練海軍的進展,畢竟海軍在泉州,這一切都瞞不了內侍監的眼睛,恐怕皇帝早就知道的一清二楚,還不如如實稟告。當然,內容上麵也不是完全屬實,比如說那一千個護衛隊員,就謊稱是民團抽調的,資金來源也說的相當困難等等。至於對海盜的作戰計劃,聲言正在製定當中,為了防止泄露計劃,在奏折當中就不予以稟報,等戰事結束之後,再向皇帝稟報戰果。蘇聖平應付皇帝比較簡單,許文斌應付官府就沒那麼容易了。
在朝廷方麵看來,以陸勇為首、羅炳南為輔的泉州官府這些年的政績斐然,沿海其他府的稅賦大都不能如期完成,而泉州每年都能如數繳納,在沿海的府縣中獨領風騷。對於泉州能夠做到這一點,朝廷沒有否認崇武民團的作用,但同時他們也認為童益民這個防禦使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要說當官也不能太能乾,一旦太能乾了,領導往往會把你摁在那個地方,生怕發生人事變動,反而會影響當前的大好局麵,這樣的結果是任何一個領導都不能接受的。陸勇和童益民兩個外來戶對此心知肚明,何況在泉州這個繁華的地方,日子過得也相當滋潤,也就淡了離開的心思,當然這其中有沒有其他因素作用,比如信息部的賄賂,這就不得而知了。
唯一還有點想法的是羅炳南,作為東南黨坐鎮泉州這個基本盤的代表人物,雖然身為二把手,但卻威風凜凜,說話比陸勇還管用。但是,羅炳南也時常感覺力不從心。因為他搞定了陸勇之後,才發現身邊似乎有一張網,但凡他想做點什麼大事,這張網有時候會幫自己的忙,比如架空陸勇的過程中。可這張網有些時候又會束縛自己,比如想要染指東門外的工業園的時候,衙門上下都對自己陽奉陰違。這樣的事情多了之後,羅炳南就發現,事情一旦和蘇聖平有關,就總是不好辦,可想拿官身壓人的時候,又無從下手,搞得他鬱悶不已。
關鍵他是東南黨大將,蘇聖平更是東南黨不可或缺的人才,甚至比自己還重要。自從崇武民團大敗海盜之後,整個福建抗擊海盜都要靠著這支民團。也正是依靠這點,才能不斷強化東南黨在朝廷的話語權,有些類似於當初江浙黨和孫思源定邊軍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