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係統通萬界古人炸裂!
“十大名臣第七位,南宋辛棄疾。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人,南宋官員、文學家、豪放派詞人。
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讚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後,累於族眾無法南下,遂仕於金朝。
儘管如此,辛讚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
他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
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
曾兩次讓辛棄疾至金都燕京,參加進士科考試,借機偵察金人形勢,以圖恢複。
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複中原,報國雪恥的誌向。
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紹興三十一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毅然鳩眾二千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
並擔任掌書記,負責起草書檄文告,參與機密。
就在辛棄疾趕往臨安完成聯絡任務後返回義軍部隊的途中,沒有想到的是,耿京在海州抗金時被叛將張安國殺害。
噩耗傳來,令血氣方剛的辛棄疾大怒。
帶上五十人的騎兵連夜趕往五萬人的金軍大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敵軍活捉張安國後,殺出重圍。
千裡迢迢將叛將送到臨安,交由朝廷處置。
這是辛棄疾最豪邁也是最後一次直接上前線作戰,以致他中年後無奈歸隱鉛山時,回憶此次參戰的金戈鐵馬,不由得感慨萬分。
遂寫下擲地有聲的千古名篇: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古代耀眼的文武全才有這樣一位英雄,回歸南宋。
宋高宗趙構稱其為“歸正人”,這是對心懷大宋的漢民一種歧視。
回歸南宋,根據當時形勢力,提出《美芹十論》、《條陳戰守之策》。
可惜當時宋高宗隻想苟且偷生,主和而未采納。
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曾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
又力排眾議,創製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
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在諫官讒言毀損下,激昂的辛棄疾一下被貶。
立即被改任為朝散大夫之類的虛職,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
最終退隱山居,辛棄疾主戰的夢想終成空。
隱居山林,寫了不少田園詩詞,及大量表達愛國情懷的詞,留傳於後世的多達六百餘首。
這些詩詞可謂是首首皆是千古名篇,編入唐詩宋詞集的書籍中,成為後世中高生的必讀之物。
也曾在華夏危亡之時激勵無數能人誌士,前赴後繼為華夏而獻身。
宋高宗禪位養子趙奢,當起了太上皇,趙奢登基為帝,號隆興。
至此,大宋皇位由宋太宗趙光義一脈回到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手中。
宋孝宗趙奢開啟隆興之治,先為嶽飛平冤昭雪,力挺主戰派。
當上太皇的趙構卻對宋孝宗言:“昔日我有嶽飛,韓世忠為將帥,而不北伐,而今朝中再無統帥,何以北伐?”
自己軟蛋,怕死卻想阻止宋孝宗北伐,宋孝宗堅持北伐,打了幾場大勝仗。
後因內部主和派與投降派搞事,北伐失利。
宋孝宗隻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議和”。
宋有良帥而不用,任由朝中主和派實為投降派反複橫跳,可笑至極也。
宰臣韓侂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職。
均被辛棄疾推辭,開禧三年,辛棄疾病逝於江西鉛山,臨終之時大喊三聲:“殺賊!殺賊!殺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