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傳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供給軍餉。
耿炳文率軍在八月十三日到達真定並分兵於河間鄚州為犄角之勢。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隻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麵都占壓倒性優勢。
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
朱棣采取內線作戰,以部將郭資戍守北平,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
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等州縣被燕軍攻克,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
燕軍兵力增至數萬,燕軍攻破懷來後,由於領地相距太近,穀王朱橞逃離封地宣府、奔金陵。
八月,齊泰等顧慮遼王,寧王幫助燕王建議召還京師。
遼王從海路返京,而寧王不從,遂削寧王護衛。宋忠失敗後部將陳質退守大同。
代王本欲起兵呼應朱棣,被陳質所控製,未果。
燕軍趁中秋夜敵軍不備,偷襲雄縣成功後又利用伏擊擊敗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
收編剩餘的部隊,耿炳文部將張保來降,告知朱棣耿炳文的部隊分駐滹沱河兩岸。
於是朱棣讓他回去告訴耿炳文,雄縣,鄚州大敗,燕兵將至。
以打擊其士氣並使耿炳文合兵一處便於一舉擊潰,
耿炳文果然將南岸的兵調過河,八月二十四日,燕軍到達無極縣。
從樵夫和南軍被俘士兵處得知敵情於是燕軍發動決戰,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
耿炳文率殘部不到十萬人在真定堅守不出,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大怒。
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又令遼東江陰侯吳高等領兵圍攻永平。
朱棣留下少量兵將堅守北平自己親統大軍救援永平。
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建文元年十月直趨北平城下。
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拚死守衛。
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
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入張掖門,但後援不至隻好停止進攻。
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建文四年燕軍抵金陵。
徐增壽作內應事情敗露,被朱允炆親自誅殺於左順門。
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金川門之變。
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朱棣登基後減免了河北山東等曾為戰場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賦稅。
按照朱元璋設計的製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駙馬組成的家天下體製禮法和親情的共同作用下穩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
可惜一群書生加上懦弱無能的皇帝怎麼能理解,執行?
朱元璋最初設計的製度,終於釀成大禍。在這場戰爭中皇親國戚們紛紛參戰,投向不同的兩個陣營。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采取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其中最為讚揚的便是鄭和下西洋,開辟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是華夏曆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他的雖是太監,卻頗有才華,因其在曆史上的偉大功績而名垂青史,海外都有其祠堂和紀念館。
朱棣五次征討漠北,成為曆史上唯一個封狼居胥的皇帝,後世戲稱朱棣是朱高熾的征北大將軍。
在文化,科技領域,永樂年間大發展,朱棣又令人編寫曠世巨作《永樂大典》。
可惜許多卷扇流失,甚至落入外族蠻夷手中,至今不願歸還。
西方蠻夷以傳教名義,竊取大量明朝先進文化和技術,這才促進了西方科技發展。
當西方工業革命成功後,便對華夏進行入侵。
而明清兩朝卻固步自封,閉關鎖國,使華夏在科技領域落後。
最終,奴清愚昧無知,給華夏帶來一百多年的恥辱,此恥辱遠勝於靖康之恥無數倍。
本次盤點結束,下期是十大帝王第三名盤點,敬請觀看。”
盤點一結束,朱元璋直接氣暈了,至於其他帝王,臉色也是鐵青。
原因是華夏所受到的恥辱,這恥辱才是最大的。
在盤點巾幗時就講過,西方蠻夷被婦好打敗,三千年不敢入侵華夏直到1840年。
十位帝王心思各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西方蠻夷不會再仁慈。
至少在他們的位麵上,隻要有西方蠻夷尤其是倭寇島國肯定會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