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膽!謀朝篡位,就不怕乃公滅其祖宗?”漢高祖劉邦怒道。
“高祖所言甚是,吾等同樣如此。”“同上+1”。
武珊珊的話引爆了漢朝帝王們的怒火,而東漢末年,袁家:“吾等命休矣!”
天幕中武珊珊最後還是講出來:“先介紹一下袁紹和袁術,在東漢末年這兩位也是響當當的人物。
袁紹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東漢末年軍閥首領,漢末群雄之一。
袁紹出生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
從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袁紹的祖父是司徒袁湯,生母是一個地位卑微的婢女。
生父不明,有兩種說法:
一是五官中郎將袁成,二是司空袁逢。
出生時恰逢袁成去世,由養母等女子撫養長大,被叔父袁逢,袁隗所關愛。
袁紹幼年時做了郎官,由於容貌儀態出眾,經常被人模仿。
弱冠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乾的名聲,遇母喪而辭去官職,回到汝南有副車從騎。
這時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
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清流黨人,袁紹自稱隱居,表麵上不妄通賓客。
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吳子卿等人。
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過從甚密,袁紹很仰慕他。
在黨錮之禍中,何顒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雒陽,聽從袁紹的計謀策略,幫助黨人避難。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
袁紹麵對大將軍何進的辟召,不得已隻能從命出仕。
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
中平五年,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西園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校尉。
《三國誌》作中軍校尉,巜後漢書》作佐軍校尉,但大權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將軍何進都要聽調度指揮。
討虜校尉蓋勳向袁紹和宗正劉虞提出誅除奸宦,提拔賢良的想法。
三人不謀而合結成同盟,後因蓋勳被調離而沒有行動。
中平六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二人合謀誅殺宦官。
後何進事泄被殺,袁紹率軍儘誅宦官,董卓專權,袁紹與其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
初平元年與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自號車騎將軍。
聲勢頗大,董卓畏懼,挾漢獻帝西入關中,不久被殺,後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並。
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的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並州。
初平四年,袁紹平定黑山軍,建安四年,袁紹又消滅幽州軍閥公孫瓚,至此,袁紹已跨據黃河下遊的四州之地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
建安五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大敗,建安七年袁紹憂憤病逝。
不久後。袁氏兄弟鬩牆,相繼兵敗身死,河北儘並於曹操。
另一個人要說的是袁術,此人在三國演義中就是個篡位自立為帝的人物。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袁逢嫡次子、袁紹之弟。袁術年少時以俠氣聞名,後升遷為虎賁中郎將。
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
初平元年與袁紹曹操等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
率眾奔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登基稱帝,建號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認。
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征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饑死,部眾離心。
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於建安四年嘔血而死。”
武珊珊介紹到歇一會,可萬界帝王中漢朝皇帝們則是怒罵聲片。
“哼!亂臣賊子,如此便死了,太便宜他了。”漢高祖劉邦氣得大罵。
漢光武帝劉秀口吐芬芳:“逆賊,朕若能跨界前往定將爾碎屍萬段!”
整個漢朝皇帝則是憤怒無比,手中還有實權的皇帝漢桓帝以雷霆萬鈞之勢,將袁氏滿門抄斬,這個位麵少了一個諸侯,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