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知曉。”秦舞陽會衝動,但不傻,明白祖父之意。
大秦統一天下,是曆史必然,誰都無法阻擋又何必枉送性命,這正是秦開要訴秦舞陽的道理。
天幕則繼續講下一位英雄,秦末項梁看著天幕,言:“不知羽兒能否登榜,那沛縣姓劉的斷不留也。”
天幕:“第三位,敗匈奴,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武安君李牧!
李牧又名李繓,嬴姓,柏仁人。
中國戰國末期趙國著名將領,李牧先是常駐代,雁門,保衛趙國北部邊境被稱為良將。
他於邊境采取堅壁清野,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方針使匈奴擄掠無所得,而趙軍戰鬥力得以增強。
待時機成熟時,選拔近二十萬人加緊戰前訓練,以部分人畜為餌,誘匈奴深入趙地。
以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殲滅匈奴十餘萬騎,乘勝滅襜襤,降林胡。
趙悼襄王二年,率軍進攻燕國,攻克武遂,方城。
趙王遷三年,在肥之戰中大破秦將桓齮部,次年又在番吾之戰中擊敗秦軍,因功獲封武安君。
李牧一生北逐單於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強)秦,南支韓,魏。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傑出的將領之一,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其軍事實踐和其中所體現的思想,對豐富和發展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特彆是邊防思想作出了貢獻。
趙破匈奴之戰: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事戰鬥力大大增強。
但後來這些遊牧民族居然又開始強大起來,屢屢兵犯趙國邊境。
趙王便派李牧帶兵駐紮在雁門戌邊,他有權設置屬下官吏,稅收也完全獨立。
儼然開牙建府,起居八座。這也讓他養成了不受君命的習慣,這個習慣讓他打贏了很多的硬仗,可最後也葬送了他的生命。
李牧在邊界設置了很多的烽火台,一旦發現匈奴騎兵,就馬上命人馬退入營壘堅守。
弄得匈奴每次都無功而返,如此持續好幾年,邊境也沒啥損失。
但是長期的避戰,讓匈奴人認為李牧是不敢出戰,甚至就連趙國士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是因為膽小。
消息傳到趙王這裡,趙王很不滿的責備了李牧好幾次,打算讓李牧出戰迎敵。
李牧充耳不聞,依然如故。趙王大怒,便將李牧召了回去,另派將領接替李牧。
新將一改李牧堅壁清野的作戰策略,匈奴來襲時主動出擊,結果敗多勝少,損失極大。
趙王不得已請李牧官複原職,但李牧稱病不出。
趙王無奈強迫李牧前去赴任,李牧要求趙王不得乾涉他的軍事策略,趙王應允。
李牧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先派大批牧民驅趕牲畜放牧,匈奴派小股人馬進行劫掠,李牧佯裝戰敗。
故意將幾千人丟棄給匈奴,於是單於率領大批軍隊入侵。
李牧廣布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一舉擊破匈奴十萬騎兵。
李牧乘勝攻滅襜襤,擊破東胡,降服林胡,匈奴單於落荒而逃。
此後十餘年,匈奴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後人有詩歎曰:“秦襲邯鄲歲月深,何人沾贈郭開金,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
一首詩道儘史實,曆史長河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儘英雄。惜哉!悲哉!(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