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講述曆史上的英雄,各朝各代的古人們心裡各有思量。
大唐王朝太宗李世民:
“照天幕所言,就好幾位大唐將領上榜了,李靖,李積已經講過了,就是不知道這薛仁貴何許人也,蘇定方朕有些印象。”
唐高宗李治:李靖,李積,薛禮,蘇定方,朕知道,可那幾位應是後代李隆基的人。”
這父子倆有時還真一致,而大唐太宗時期朝中文武看著李靖,李積紛紛道賀。
李世民也是笑容滿麵,但很快被打了臉。
天幕中聲音響起,畫麵也在變化中。
“說起大唐王朝,人們都會以盛唐來形容,吹捧如何盛世,明君典範,但又幾人知道太宗臨死前下過殺功臣的詔書呢?”
此言一出,太宗一朝文武臉色都變了,而李世民更是叫道:“朕冤枉,朕怎麼會如此做,那是汙蔑。”
滿朝文武一臉的不屑:這天幕連文臣武將包括帝王秘辛都知道,會有假的嗎?
魏征頭鐵上前說:“聖上自不會亂殺功臣,可臣若是長壽呢?天幕己有暗示,陛下不想解釋一下嗎?”
李世民被魏征之言搞了一個激靈,想到天幕剛才講過一句司馬懿害慘後麵朝代長壽文臣武將,不會真和他有關吧?
可又想不對呀,萬界之中不是還有什麼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嗎?
李二臉一沉言道:“朕豈會如此。”
魏征心道:我信你個鬼,我死後還平了老子的墳。
天幕並沒有理釆萬界古人們的想法,正式盤點: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中國唐朝初年名將。
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
但少時家境貧寒,於貞觀末年應募投軍,隨唐太宗征高麗。
在安市城之戰中,身穿白衣,持戟懸弓大呼衝陣,所向披靡。
太宗嘉獎其勇猛,召拜其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後升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後兩度隨擊高麗並大破契丹於黑山。
唐高宗龍朔二年,隨鄭仁泰率軍擊九姓鐵勒十餘萬人於天山。
連發三箭射殺鐵勒驍騎三人,使鐵勒軍驚潰。他趁勢追擊,俘葉護兄弟三人而還,九姓自此衰弱。
此戰也成就三箭定天山的傳奇,後隨李積攻高麗。
攻拔重鎮扶餘城,與唐軍主力合圍平壤,高麗滅亡後率軍留守平壤,進封平陽郡公。
鹹亨元年,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軍擊吐蕃。
但在大非川之戰中戰敗,此戰皆因薛仁貴屬下不聽號令,導致失敗。被豬隊友給坑了。
回朝後被免官為民,後一度被起複為雞林道總管又因事獲罪。
晚年重新被起用為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大破突厥阿史那元珍部於雲州,次年,去世,享年七十歲。
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主要影響:薛仁貴自唐太宗貞觀末年投軍,在安市城擊破高麗,顯慶三年於貴端城再敗高麗軍。
次年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石城等地。十二月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
龍朔元年大敗九姓鐵勒,坑殺十餘萬降卒,極大的打擊了九姓鐵勒。
乾封元年,參與滅亡高麗,永淳元年又於雲州之戰擊破突厥。
大非川之戰是薛仁貴的恥辱更是大唐的恥辱,此戰影響200年,到了武則天時期派王孝傑出戰,收回安西四鎮。
然而對吐蕃之戰,大唐名將皆敗,也讓大唐畏懼三十年,直到吐蕃第一名將論欽陵死亡,情況才有所好轉。
大非川之戰:唐高宗總章三年,四月至八月在唐與吐蕃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為爭奪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四鎮。
我們可分析大非川之戰失敗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麵的。
不能僅僅分析當時戰爭的背景還要從曆史角度來看。
在大非川的重要作戰,吐蕃軍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
而是斷其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給不暢。
尤其軍中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
真是不怕神一樣的隊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郭待封就是一個蠢豬,且自私自利,罔顧軍紀,抗命不遵,這是導致薛仁貴戰敗的內因。
外因:高原反應,薛仁貴帶領的唐軍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區行軍,短時間無法適應。
士兵很容易出現頭暈,惡心,胸悶,呼吸困難等高原反應。
嚴重的會產生因高原缺氧引發的肺氣腫,造成非戰鬥減員。
兵力上40萬吐蕃大軍對5萬唐軍,薛仁貴隻有速戰速決,直搗黃龍的策略可行。
論欽陵當機立斷,判斷薛仁貴親率主力輕裝奇襲烏海,糧草輜重必然不濟。
故迅速調遣吐穀渾軍隊邀擊唐軍糧草輜重,切斷唐軍後備補給。
而吐穀渾軍可能來自伏羅川和伏俟城兩個方向,繞開了薛仁貴鎮守的烏海。雪山作戰,補給是第一生命,補給不濟薛仁貴隻能退出烏海,論欽陵這樣便從容收複烏海,再陸續召集各部人馬。
吐蕃最後集結的四十萬大軍,也是陸續增援而至。此戰雙方各自因勢利導,避實就虛,攻擊對方最薄弱的環節。
戰術用兵都很高明,但吐蕃適應高原氣候環境,兵力也占絕對優勢,同時論欽陵及時借助了吐穀渾的力量,進行正確地戰略部署,因此取得了最終勝利。
原計劃薛仁貴安排郭待封攜輜重據險而守,在薛仁貴擊破敵軍後再率輜重出發與薛仁貴彙合。
如果之前郭待封攜輜重據險而守,遇敵人攻擊可以憑借防禦工事抵禦敵人,支撐到薛仁貴回來夾擊打敗敵人。
那麼敵軍攻擊郭待封時薛仁貴可以率部及時支援郭待封。
但是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製,擅自行動提前率領糧草輜重出發,導致遇到吐蕃軍攻擊時薛仁貴正在前方作戰無法來支援。
結果郭待封兵敗逃跑,失去糧草輜重。待封軍大敗還走,悉棄輜重。薛仁貴攻入烏海後難以再往前進攻。
一方麵高原氣候已經削弱唐軍,另一方麵繼續前進的話,環境對唐軍來說更加惡劣。
冰川雪域行軍艱難,薛仁貴不可能在糧草輜重沒到的情況下一直打到拉薩,烏海作戰來不及回來救援。
論欽陵抓住郭待封犯此錯誤的機會,派大軍擊破郭待封部,唐軍失去糧草輜重更加劇了高原反應。
薛仁貴隻能率軍退屯大非川,吐蕃大軍來攻,唐軍戰敗。不過鑒於唐軍的戰鬥力,論欽陵與薛仁貴約和。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穀渾亦成為吐蕃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