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在解釋和簡單分析關於程朱理學問題,而不同位麵的帝王,曆史名人,乃至春秋時期的孔孟兩人輪番攻擊宋及之後的儒學和儒生。
而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傻了,大明是步了宋朝後塵了。
兩者之間在王朝中後期有不少相似之處,中期程朱理學大行其道,**,混亂,變法失敗等。
“咱搞八股取士真的錯了?思想問題?”朱元璋懵。
程氏兄弟,朱熹更是懵逼了,難道提出的理學錯了?
當看到孔子的話在萬界天幕上出現時,知道孔聖人怒了,聖人要殺人。
“宋朝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不讀不學君子六藝的嘛?何時儒學的君子六藝變為六書了?丘必殺之!”
孔子真的怒了,他創立的儒學不是不需要發展,需要完善,可不等於可以曲解甚至篡改,篡改的儒學還是儒學嗎?
而此時天幕開啟,開篇就很炸裂。
天幕:“曆史名人何其多,能夠在千百年之後還為人們所牢記又有多少呢?
曆史上公認的聖人也隻有孔孟兩人,孔子與孟子,孟子稱為亞聖,但是能與孔子齊名並且為後世承認也就一人,那就是王陽明一人耳。
但他同樣是倍受爭議,後世粉絲不少,推崇他的人也不少,懷疑與指責他的也大有人在。曆史名人明朝:王守仁!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又號樂山居士,南京吏部尚書王華之子。
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進士,仕於孝宗,武宗,世宗三朝。
自刑部主事,曆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禦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
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
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兩位為靖遠伯王驥和威寧伯王越。
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禦史,嘉靖七年十一月逝世,享年五十七歲。
明穆宗時追贈新建侯爵,諡號“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宋朝張載的關學為一脈相承,心學是關學中另一個學派。
其學以為宗,他以“心”為宇宙本體,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斷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倡言知行合一。
後專主“致良知說”,認為“良知即天理”強調從內心去體察天理,陽明心學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國。
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清代學者王士禎稱讚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朝第一流人物。”
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完美之人。
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和優越的學習環境,王守仁之父王華是明成化十七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在王守仁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
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明憲宗成化八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
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十五歲時他聽說石英,王勇,石龍,劉通等起義就屢次試圖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被父親斥為狂妄。
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誌。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龍場悟道的新篇章
明武宗正德元年,那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宦官劉瑾擅政,朝野上下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等二十餘人被無端逮捕,引發了朝野的廣泛關注。在這股腥風血雨之中,一代儒林巨擘王守仁挺身而出,上疏論救,卻不幸觸怒了劉瑾,被杖責四十,謫貶至偏遠的貴州龍場。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是中國明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他的一生曆經坎坷,卻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和信仰。這次被貶謫至龍場,對於他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然而,正是這次貶謫,讓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領悟,開啟了他人生中的新篇章。
在前往龍場的路途中,王守仁遭遇了劉瑾的暗殺。麵對生死攸關的危機,他並未驚慌失措,而是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膽識,偽裝跳水自儘,成功地躲過了一劫。這一經曆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人生的無常和險惡,也為他後來的思想轉變埋下了伏筆。
龍場,位於萬山叢薄之中,當地苗僚雜居,還未開化。對於這個陌生的地方,王守仁並未感到氣餒和絕望。相反,他根據當地風俗,積極開化教導,逐漸贏得了當地民眾的信任和愛戴。在這一過程中,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情,體驗了底層百姓的生活,為他後來的思想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龍場的這段時期,王守仁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過去,他曾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意識到,真正的道理並不在於外在的事物,而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之中。這一領悟,使他在思想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也為他後來的哲學體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王守仁也開始了他的講學活動。他針對當地民眾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主張。這些思想觀點不僅對於當時的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他的講學活動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前來求教。
龍場的日子雖然艱苦,但王守仁卻在這片蠻荒之地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寄托和歸宿。他深刻地反思了過去的經曆,總結了人生中的得失,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追求。這段經曆對於他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龍場的這段時期,王守仁寫成了一係列重要的著作,包括《教條示龍場諸生》等。這些著作不僅記錄了他在龍場的思考和領悟,也反映了他對於教育、倫理、政治等方麵的深刻見解。這些著作對於後世的影響深遠,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作。
最終,王守仁在龍場度過了三年多的時間。這期間,他經曆了生死考驗、思想轉變和講學活動等種種經曆,使他逐漸成為了一位真正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龍場悟道不僅對於他個人的人生軌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明武宗正德元年的那場貶謫,雖然給王守仁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和痛苦,但卻也成為了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在這段特殊的人生經曆中,不僅錘煉了自己的意誌和品格,也豐富了自己的思想和學術。他的龍場悟道不僅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升華,也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內涵。
王陽明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下馬可以傳道授業解惑,上馬就可征戰沙場,建立不世之功。
正因如此他收割了一片後世忠粉的膝蓋,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連日本明治維新時,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艦隊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當場掏出自己的腰牌,上麵寫有七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事實上陽明心學對日本的明治維新影響很深,明治維新新三傑中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都對陽明學有極高造詣,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很少做到內聖外王的人。
他打仗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肯與對方正麵交鋒,從來都是聲東擊西,你往南我偏往北,不按常理出牌。經常搞得敵人暈頭轉向,更厲害的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應戰,挖坑打埋伏,什麼招數陰就玩什麼。
即使自己局勢上占絕對優勢也要把對手圍的鐵水桶一般,直等到對方餓的半死不活,誘使對方進入埋伏圈才肯發動總攻。
比如在平寧王之亂時,他就把朱宸濠玩得團團轉。其實運用的就是自己的心學,玩的心理戰。
寧王叛亂時擁兵馬數十萬,個個都是身強體壯,但反觀朝廷這邊呢?戰鬥力堪憂,幾乎都是些老弱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