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介紹了幾位在科學領域領跑世界的科學家,萬界各朝正扒拉扒拉本朝是否有這樣的人才,有的欣喜若狂,有的則哀聲歎氣。
前者是因為發現本朝有這樣的人才,後者因為沒有而無語。
最為吃味的當屬清朝了,到目前為止天幕沒有提及清朝到底有沒有科學家。
若是有,又會是誰?在哪個皇帝位麵,唯一的辦法便是詢問。
答案是肯定的,清朝有科學家,隻是名氣沒有上榜的曆史人物響亮。
林楓在回應各朝皇帝詢問時,隻是講先盤點曆史上名氣比較大的,也不能怪後世知道少,本身各朝各代皇帝,士大夫們對科技及科學家認知不足,又有奇技淫巧的思想作祟要想找到並引起重視科技人才可不容易。清朝皇帝迫不及待地問道:“我大清可有科學家?”
林楓微微一笑,答道:“當然,清朝亦有不少傑出的科學家。”
皇帝忙問:“是何人?”
林楓回答道:“有物理學家吳有訓、化學家侯德榜等。”
皇帝眉頭微皺,這些名字他並不熟悉。
林楓解釋道:“這些科學家在當時的科學界頗有建樹,但由於時代背景和社會觀念的限製,他們的成就並未得到廣泛傳播。”
皇帝歎了口氣:“朕平日隻顧治理國家,對這些科學之事知之甚少。如今看來,確實應當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
林楓點頭稱是:“科技乃國家強盛之基石,若能善加利用,必能使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林楓與清朝皇帝之間的互動,引得其它朝代的皇帝們急了。
秦始皇贏政:“神皇,朕乃始皇帝,請問秦朝及先秦時期可有後世口中叫做科技人才,亦或曰:科學家的人,除了墨子之外,還有誰?”
林楓稍作思考,回答道:“始皇帝,秦朝的確有一位著名的工程師,名為李冰。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這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對秦國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外,先秦時期的扁鵲,也是一位醫術高超的名醫,可算作醫學領域的專家。”嬴政聽後,心中略感寬慰。他想起自己統一六國的壯舉,如今得知秦朝還有如此傑出的人才,不禁豪情萬丈。他轉身對其他朝代的皇帝說道:“諸位,朕當以秦之強大為根基,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使我華夏之光永照大地!”眾皇帝紛紛響應,一時間,各個朝代的朝堂之上士氣高昂。林楓見狀,心中暗喜。他知道,這次交流已在各國皇帝心中種下了重視科技的種子,未來的曆史或許將會因此而改變。
隨後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詢問自己所在位時期有沒有科技人才,如發明家,農學家,科學家,醫家等等。
林楓微笑著回答道:“漢高祖時期,有一位名叫趙過的農學家,他發明了三腳耬車,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文帝和景帝時期,天文數學家落下閎創製了《太初曆》,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準確的曆法依據。至於東漢,漢和帝時期,更是有造紙術的改良者蔡倫,他的發明對文化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劉邦聽後滿意地點點頭,其他漢朝皇帝也麵露喜色。漢朝皇帝興奮地說道:“朕定當重用這些人才,推動大漢科技發展!”林楓表示讚同,他相信在各位皇帝的努力下,漢朝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時代。
唐朝唐太宗問:“神皇,那朕的大唐貞觀時期可有科學家,農學家,發明家,醫聖。”
“同問,本朝永徽時期可有此等人物?”唐高宗問。
至於武則天也問到本朝時期可有農學家,科學家。
而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他也問有沒有科學家,農學家,發明家。
林楓可是知道唐朝有人發明了椅子,曲轅犁,水車,火藥等東西的。林楓依次回答道:“貞觀時期,有藥王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對醫學發展貢獻巨大。唐高宗時期,有僧一行,他在天文曆法方麵有很深的造詣。武周時期,發明家薛景石創造了水力碾磨,提高了生產效率。”
聽到這些,唐朝的皇帝們臉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而後,林楓又提到了宋朝和明朝的一些科學家和發明家,如沈括、郭守敬、宋應星等。每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科技成就,皇帝們聽得津津有味,對自己的朝代充滿了期待。
最後,林楓總結道:“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曆代人們的智慧和努力,希望各位皇帝能夠重視科技,培養更多的人才,讓國家不斷進步。”
在場的皇帝們紛紛表示認同,決定在今後的治國理政中更加注重科技的力量。
萬界天幕又一次變動,天幕:“華夏古代科學家,大明王朝徐光啟和宋應星!”
天幕提及這兩位科學家,整個大明朝的皇帝們激動了。
來了,終於要講到大明王朝的科學家了,而明太祖洪武年間,朱元璋則是對兒子們訓話。
“咱要是知道徐光啟和宋應星在哪個後世子孫手裡,沒說的,咱開壇祭天,請神皇(林楓)幫忙,將此兩人弄到洪武年。”
朱標翻個白眼說道:“爹,您是不是想多了,這哪成啊。”
“咋的,標兒,你有意見啊?咱這叫愛惜人才知道不?”
同樣的場景在明太宗/成祖朱棣一朝也在上演。
朱棣更霸氣,言道:“咱北伐漠北,天幕也講咱是曆史上唯一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徐光啟和宋應星也不知道是哪個後世子孫的科學家,但必須要來!”
朱高熾抖了抖發福的二百來斤身體,心道:就你想到了,你當太祖爺沒有考慮過,你敢與皇爺爺搶人才嗎?
天幕則繼續播放人物介紹的視頻:“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諡“文定”,上海人。
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祿。較早師從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
勤奮著述是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