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
李自敬騎在馬上,迎著夕陽下落的方向,率領前營的近萬名士卒不斷前行。
從西安出發時,李自敬的小闖王身份再度發揮了作用。
在李自成的安排下,大順軍從本就不多的物資中擠出了大量的糧米,足以供給前營的一月吃食。
換言之,就算是爬到襄陽,這些糧食也夠前營這不到一萬之數沿途的人吃馬嚼了。
為了運送這些物資,李自成又給前營額外分發了八百頭騾子,極大提升了行軍速度。
李自敬不得不感歎,李自成這種多年轉戰之人,想的就是要比自己周到得多。
但李自敬同時也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很多,這些細節,日後都將成為李自敬成長的養分。
陽光刺眼,李自敬一手握著馬韁,一手抬起來遮擋,從指縫間,看到了遠處高高聳立的箭樓。
李自敬沒有自作主張去搞什麼自己的獨特行軍法,對於腹地和敵境行軍,大順軍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
而且現在還是在關中境內,也並不需要去搞這些,李自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李自成的安排一路前行。
至少現在,李自成的光芒依舊能照耀到他。
放眼望去,遠處龍駒寨的箭樓比起西安而言,就顯得頗為簡陋,看起來也並沒有那麼宏偉。
但這裡卻是這四日行軍以來,到達的第一處中轉站,也是前營可以略作休整的地方。
自西安抵達龍駒寨,一路約有一百八十餘裡,前營人數不多,加上出發時準備齊全,因此行軍較快。
從龍駒寨向前就到了武關,出武關便是由關中入湘,到達河南境內。
相比於還算太平的關中地界,河南境內可不算太平。
河南的大順軍在去年十一月到十二月這兩月之間,遭受清軍多鐸部的毀滅性打擊,連主將袁宗第也已經退回西安。
除此以外,也有相當一部分原河南的大順軍仍在抵抗,或是退往山東。
河南大部分要地,眼下皆為多鐸所部接管,多鐸本人經受潼關一敗後傷筋動骨,正在懷慶整軍。
據說多爾袞聽聞潼關戰事後甚為震恐,大同、宣府、薊州三鎮的兵力正源源不斷調往西北。
但也就僅限於此了,如今亂世,能得到消息的渠道實在不多,具體情況李自敬也不清楚。
就河南局勢而言,有些三分天下的意思。
多鐸部清軍是魏,殘餘明軍是吳,殘餘大順軍則是勢力最小的蜀。
河南的形勢極為錯綜複雜,幾乎是一天一個變化。
入湘對李自敬來說隻是路過,單憑現在手裡這點人馬,也難以改變目前的當地局勢。
保證自己的安全不出問題,安全抵達襄陽,才是李自敬這一路的主要目標。
吳兆勝的四千多降卒,也並不都是完全心悅誠服加入到前營裡來的,李自敬也體會到了這種一拉一打模式的好處。
戴之俊的死,讓剩下的這三千多清軍降卒,起碼在明麵上老實多了,吳兆勝也變得愈發勤懇,很多事情都是親力親為。
龍駒寨作為進出武關的要地,加上這裡也是陸水交換的港口,大順在此地還是設有部分駐軍。
原本的寨城早已毀於戰火,大順也隻是駐軍,並沒有撥款重新築城,因而隻是土寨的結構。
從寨牆到箭樓,都是用周圍山林中樹木臨時修建。
寨牆上的部分大順軍,遠遠看到一杆黑色大纛,臉上泛出些許的疑惑,頓時議論開來。
“黑色大纛,難道是穀可成將軍回來了嗎?”
“我怎麼聽說,前營在慶都全軍覆沒了!連穀將軍都陣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