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所說的,在他聽來,還是比較合理的。
皇帝最近對於邊鎮事務非常關切,甚至想以此建立平草原的功業,在西北自行籌措軍糧物資,甚至派人去經略遼東。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要設立一個臨時的“顧問團隊”,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朱祐樘繼續道“朕沒有找內閣首輔,也沒有找六部七卿,為的就是不乾擾到朝堂的運作,朕也不能以私人的好惡,影響到大明的國運。”
謝遷道“但陛下,涉及到邊鎮事務,與朝廷上下的運作也乃休戚相關。”
說沒關係,但豈能沒關係
朱祐樘反問道“那謝閣老,你認為在此等事上,除了召朝中文武大臣廷上商議之外,還有旁的辦法嗎朕不過是想問個意見,也需要每次都勞師動眾”
謝遷感覺自己這次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
“而且,朕的意思是,此衙門內所有成員,都非固定的,也無首席和末席之分,不論資排輩,哪怕隻是一名新科進士或舉人,甚至是平民百姓,他的意見有助於大明在邊鎮用兵,都可以被招納進內。”
“朕也絕對不會賜與其特彆的官職,隻要原先的衙門公務繁忙,便可將其先行調換,有錯者也可撤換和罷免,臨時征召和補充於誰,全在於此人的能力如何,朝中資曆和威望並不在考量範圍之列。”
“不給予其朝野之外的品階,也不會給予其朝野之外的權力,隻方便於朕的問策,不涉其它。”
朱祐樘一次把自己的設想都說出來。
當然這一切都是出自張周的建議。
謝遷瞪著張周。
他似乎明白為何張周要這麼做。
你們這群文官,不是以前都說我張某人單獨成為皇帝的近佞,左右朝事的變遷,甚至“禍亂朝綱”嗎
你們攻擊我,不在於我做的事是否對大明有利,隻是因為我所做的事“無先例可循”不是嗎那現在就把這種沒有先例的事,變成有定例的,我張某人也不再以單獨顧問的身份給皇帝出謀劃策,而是讓一群人來出謀劃策。
當然皇帝聽誰的不聽誰的那就要看誰的意見更好了。
一旦這種皇帝私人顧問形成定製,豈不是就是跟內閣一樣,在奏疏票擬之外,皇帝多了一個軍務上的顧問團隊
現在隻是顧問於軍政,以後顧問於什麼或者是孰輕孰重,那就另當彆論了。
任何一個新衙門的崛起,都是為了保證皇權集中而產生的,在張周看來,誠然宰相的廢除和內閣的出現,是對皇權集中的加強,但顯然還不夠。
想要進一步加強,就需要有平衡內閣和司禮監的衙門存在這個衙門,不應該由張周一個人來組成,而應該看起來公平公正一些,多加進幾個人來,但目前來說還是他張周一人說了算。
謝遷道“陛下,此事應當於朝堂上進行商議。”
謝遷也是沒轍了。
如果現在劉健、李東陽和朝中六部尚書等人都在,要反對起來或還能擰成一股繩,但眼前這四個人除了張周是名義上的文臣之外,誰還會幫他呢
蕭敬和張懋似乎巴不得有這樣一個新衙門的出現,平衡內閣跟六部的權力吧
朱祐樘搖頭道“謝閣老,朕再說一次,如果朕問誰的意見,都需要征求他人的意見,那朕當不當大明的君王,好像也無太大的意義,朝堂一切的事務朕也就沒必要過問。所以此事,朕無須采納他人的意見”
皇帝的態度極為堅決。
“好了。”朱祐樘不再行商議,“若再想不開,就當是朕每次於內廷中,選擇不同的人來問及軍務上的意見,或者你們覺得,朕隻問秉寬一人也可,那朕便也就不再多說什麼。”
謝遷苦笑。
想想也是。
現在皇帝還算是客氣的,說會召見不同的人來問意見。
如果皇帝武斷一點,以後隻召張周或者是張懋等人來問,他們文臣對此還有什麼轍不成
這不過就是皇帝在遇到疑難事務時,找人來問問對策而已,都說了沒另加官職在身,一切看起來都是合理的,皇帝好像也沒有破壞原本的製度。
“朕決定,將這個衙門,臨時稱之為上聽處。所謂上達於朕聽,僅此而已。”朱祐樘道。
謝遷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低下頭。
就算要反對,今天以他個人之力還是顯得勢單力薄,還不如等回去跟劉健和李東陽商議後,再跟朝中大臣暗中謀劃,再糾結言官等,行反對之事。
皇帝接下來問的,和幾人參議的,似乎都不是什麼大事了。
無非涉及到一個加強遼東防備的事。
也不會派人去招攬朵顏三衛,同時也不會跟韃靼小王子達成任何共識,戰爭狀態不會接觸。
謝遷發現,這次皇帝看似是來問他們意見的,其實就是通知他們這個所謂“上聽處”的成立,而他所能做的,僅僅是抱著極大的怨念,把成立上聽處的消息帶回去,再次展現出君臣之間的隔閡。
當謝遷回到內閣值房時,張周也去了東宮見朱厚照,張懋則與蕭敬一起出宮。
“上聽處”
劉健和李東陽從謝遷口中得知此事,都是眉頭緊鎖的樣子,他們似也感覺到,朝堂的秩序很可能會被打破。
謝遷歎道“陛下執意如此,連都督府中人也可參與其間,還說不以首輔和部堂參與其中,不再限製於是否為館閣出身。雖明確說及,一切問及事務都涉及到邊政,但難保不會涉及到錢糧調度,更可甚是說,連研武堂也會找人前去問策唉都不知該如何去評價。”
劉健臉色陰冷道“難道蕭公公和英國公,對此便無意見了”
謝遷道“他們能有何意見估計他們心中早就期望如此。”
“我看未必。”一旁的李東陽道,“這是明擺著的,陛下是想為屢屢單獨問策於張秉寬,找到合理的借口,除了張秉寬之外,其餘參與其中的人都隻是幌子,難道英國公等人就沒察覺”
謝遷問道“察覺了又怎樣現在他們有機會一同與張秉寬在內廷議事,會比原先更差”
隨即李東陽和謝遷都打量著劉健。
似乎這件事,對劉健的影響會更大。
作為內閣首輔,劉健本身是作為皇帝顧問領班的存在,以往皇帝有什麼決策的事情不能決定,朝堂上問事,基本也是由劉健一錘定音的,現在有了所謂的上聽處,那劉健隻有票擬權力,朝堂上的主持權將會大大被削弱。
至於李東陽和謝遷
如果二人誰進入到上聽處,或許權力還會加強。
劉健道“我隻是不明白,張秉寬這又是何必陛下問他一人,會比多問幾人,讓他做事更為自在”
其實劉健也沒看懂。
皇帝要單獨問張周意見,在這件事上其實大臣很難去反對,最多是把張周定義成佞臣,可一旦成立了所謂上聽處,而張周還加入其中的話,那就不能再以張周為近佞來攻擊他。
可皇帝卻也因此而多采納於旁人的意見,削弱了張周的權力,張周就有點挖坑自己跳的意思。
李東陽問道“所以說,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是好事是吧”
成立了一個新衙門,平衡了內閣的權力,同時也平衡了張周的權力,讓一切事務都變得有跡可循,把張周也歸到正統的朝廷體係之下哪怕這個體係隻是剛成立的上聽處
李東陽的意思,我們也沒輸,張周也沒贏。
大家隻是各退一步
劉健搖頭道“還是不能坐視此等事發生,名義上,上聽處內沒有定職,也隻是初立時的幌子罷了,將來如何誰又說的準若是連平頭百姓都可以參與朝中大事的決策,那還要朝廷作何還要我等步履維艱小心翼翼作何”
“嗯。”
李東陽和謝遷都在點頭。
混個內閣大臣出來,怎麼也需要十幾年苦熬,中間經過多少次篩選,如果僅僅以皇帝的好惡,就能決定誰參與決策,那朝廷遴選官吏的製度將會大打折扣。
“要反對。”李東陽替劉健定了個基調。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