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等重臣明白這是洪武皇帝的意思,曆朝曆代也隻有洪武皇帝會把這等小事當做國事來商議。
隻要是洪武皇帝要辦的事情,不論大小,胡惟庸總會儘心儘力的去辦。
胡惟庸躊躇了片刻,提出了建議:“不如送回到各自的宗族,讓宗族負責贍養。”
鰥寡孤獨全是一些老弱婦幼,送去邊軍屯田肯定是不行,送回宗族卻是個不錯的辦法。
右丞相汪廣洋對這件事的看法一致,送回各自的宗族應該是最妥善的辦法。
但是官場上從來不會看對錯,隻看涉及到各自的利弊。
汪廣洋心知肚明這是對老弱婦幼最有利的妥善辦法,還是嚴詞拒絕道:“不可,哪個宗族會養一些隻能吃不能乾的親屬。”
“一天兩天還行,時間一久,誰還會把自己還不夠吃的糧食送給外人。”
胡惟庸明白右丞相為什麼要反對他的良策,對方身後是浙東文官。
無論對錯,一定要反對胡惟庸等淮西勳貴,這才是浙東文官的為官之道。
不就是反對。
早就習慣了。
胡惟庸早有腹案,繼續說道:“宗族都是有族田的,這些田地是宗族共有的族產,隻要陛下下旨給那些重孝道的宗族賜牌坊。”
“宗族必然願意贍養鰥寡孤獨。”
汪廣洋也已經習慣了,每一次在文華殿的廷議,不爭執的你死我活絕不罷休。
胡惟庸已經給出了更好的良策,汪廣洋用其他事實來反駁:“族田?你可知道那是用來給宗族裡的讀書人考取功名用的。”
“宗族裡隻要出了一個舉人,就能光宗耀祖,還能讓整個宗族從普通百姓變成鄉紳。”
“或許有一些富足的宗族願意用忠孝換來一座牌坊,但天底下大多數宗族還是窮困潦倒,怎麼會願意用讀書人的族田來贍養沒用的鰥寡孤獨。”
胡惟庸身後的淮西勳貴,汪廣洋身後的浙東文官。
各執一詞,又像往常一樣開始了廷議爭執。
太子朱標心善,夾在中間,時不時的說一些好話,居中調停。
洪武皇帝坐在龍椅上,臉色平靜的看著淮西勳貴和浙東文官在文華殿裡爭吵。
心裡隻有鰥寡孤獨這一件事。
對於其他朝代的皇帝來說,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對於洪武皇帝來說,卻是頭等大事。
不能因為孤寡老人征不了勞役,繳納不了賦稅,就不管不顧的眼睜睜看著孤寡老人餓死凍死。
洪武皇帝殺了那麼多官吏,卻希望老百姓在他的治下一個都不用餓死凍死。
驅除韃虜恢複中華以後,洪武皇帝這輩子最大的念想,就剩下一個了。
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
作為京城的金陵城內,鰥寡孤獨都餓死凍死,整個天下更不用說了。
鰥寡孤獨這件事始終是洪武皇帝一塊心病。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