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謝山四十多年前的還在當適古齋“跑堂”的時候。
行話裡講就是打雜收東西的夥計。
那時候才十幾歲不到,自己拿著鋪子裡的錢,四處下鄉,去到農村裡收一些古董。
畢竟那時候鄉野裡還有很多有價值的老貨,同時很多農民也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什麼叫古玩,也不知道什麼叫文物。
隻知道自己祖上留下了一些東西,破破爛爛的,扔了可惜還感覺值一些錢,在這種情況下,下鄉收古董的就應運而生了。
俗話講:“盛世古董,亂世黃金。”
當時新中國成立也不久,尚未普及文物保護的觀念,倒是有很多鄉下農民,樂得拿自己手裡祖上傳下的老貨換點錢。
既解決了家裡的生活問題,還把這些沒什麼大用處的破碗破罐找了個去處,也比扔掉或者孩子砸碎強。
那是的謝山,在鋪子裡學習了五年,才開始跌跌撞撞的收貨。
不過謝山為人謹慎,有些看不準的東西,即使賣家出價再低,他也絕不肯買。
這樣的一個習慣,也讓眼力尚淺的謝山少收了不少假貨,相比同齡人更受掌櫃的喜歡。
這樣踏實穩重的性格,也讓他在古玩行學習到了不少經驗,漲了不少眼力。
在謝山十七歲這年,掌櫃的給他委派了第一次外省收貨的任務。
是去如今的甘肅張掖地區,自古那裡便是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當地的文物更多一些,而且運氣好可以遇到一些彆的國家的寶貝。
這些在當時可都是稀罕物件,對適古齋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謝山費力的爬上沙坡,站在山坡上,看著這個山坳坳裡的村子,破敗,極度的破敗。
整個村子死氣沉沉,西北的氣候乾旱,少雨,當地甚至連樹木都勉強存活,在這樣乾旱少雨的山溝裡,人活著都成為了一種問題。
但是謝山心裡還是很興奮的,這樣艱難的進山路會阻攔大部分像他一樣下農村收老貨的同行,同時當地的貧窮與破敗,有利於謝山更好地出價,甚至可以低價撿到大漏。
畢竟與吃飯相比,一個祖上傳下來的破瓷罐,就無足輕重了。
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山村裡,沒有什麼比一口白花花的饃更能打動人心,更能勾去饑餓農民的魂兒。
謝山進了這個村子才發現,這村子真的太苦了。
整個村子方圓幾十裡,沒有一口屬於整個村子的井口,平時生活想要用水,必須沿著這崎嶇的彎路,在黃土高原的山坳裡走幾十裡地。
饑餓與乾渴,是這裡村民的常態。
但是令謝山覺得反常的的是,這裡的村民卻異常的快樂。
即使沒有井水,麵對著空蕩蕩的水碗,依然在那裡大口的啜飲。
明明謝山眼看著碗是乾涸的,甚至碗底還有灰塵的。
但是在村民仰頭喝水之後,總是一臉滿足的樣子,甚至嘴角還會流下清澈的水滴。
這樣幼年的謝山百思不得其解。
明明是乾渴的,缺少水源的,卻能抱著空碗大口啜飲甘甜純淨的水。
在到這村子的第一天,謝山就感覺到了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