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你們參加了一個沿江跑活動,你們知道這個活動的由來嗎?”
有不少人知道,其實很多理科生的文科功底並不差。
隻是老師們都說理科未來的路更寬,放著好好的陽關道不走為什麼要走獨木橋呢?
不過這個場合沒有人回應,他們靜靜聽著李老師的自問自答。
“沒錯,是為了紀念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曆史課本裡有寫到,1935年的今天,北平學生舉行救國示威遊行,掀起了抗日救國新高潮。”
“除此之外,我有幾件事想要補充給你們。”
“從哪裡說起呢……”
“第一件事情,你們今天跑步的時候看到前麵不遠處的之江大橋了吧?”
“之江大橋是國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是由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主持建造的。”
“我們今天見到的這座橋並非是它最早落成時候的樣子,因為之江大橋是在1937年通車的。”
“我們都知道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之江大橋剛剛通車,就因為抗戰爆發要阻攔日軍南下,而由茅以升先生親手炸毀,直到抗戰勝利之後的1948年才重新修複。”
“你們或許還記得,高一開學軍訓的時候,教官就來自於之江大橋的駐守官兵。”
“而這座橋之所以有官兵駐守,正是因為這段特彆的曆史。”
“第二件事情,你們知道這個日子,在曆史上還發生過什麼事情嗎?”
“1941年,也是在這一天,當時還在陪都的國民政府終於向rb宣戰。”
“很奇怪對不對?我當年念書的時候也很疑惑,為什麼到這天才宣戰。”
“因為在兩天以前,十二月七號,發生了偷襲珍珠港事件;一天以前,十二月八號,美國向rb宣戰。”
“於是在這一年的十二月九號,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十年以後,在七七事變發生四年之後,在一二九運動整整六周年之際,當時所謂的合法政府才向侵略者正式宣戰。”
“這個巧合,既是天大的諷刺,又或許是某種命運的安排。”
“第三件事情,當時我們臨中的同學在哪裡?”
“你們一定記得,臨中的校友曾經活躍在抗戰中最艱苦的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間發出了不屈的宣言。”
“至於臨中的前身之一,國立之江大學附屬中學,隨著之大西遷輾轉過半個國家,正是在抗戰烽火的顛沛流離當中誕生。”
“也是在那樣的環境裡,當年的老校長給我們留下了今天題寫在校門口的那六個字校訓。”
“當年的臨中學生,和你們現在差不多年紀。”
“他們在簡陋的教室裡、在匆忙的逃亡路上,或許還伴隨著身後的炮火聲,立下了求學報國的誌向。”
“同學們,我的三件事講完了。”
“這三件事距離我們現在遠嗎?不過是七十年前的事情,很多當年的親曆者都還健在。”
“我希望你們未來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能夠記得這幾件事,記得你們曾經背過的誓文。”
“我更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再教我的學生這三件事。”
他一口氣說了好多話,終於端起保溫杯喝了口水,平複了剛才略微顫抖的語氣,才平靜說道:
“謝謝大家,今天剩下半節課的時間自習。”
受到他剛才講話的感染,教室裡一時還有些寂靜。
林一望向窗外,他的感慨和其他人格外不同。
因為對他來說這不是現在進行時,而是一場十二年前的舊夢。
離開校園以後,他越來越少地關注遠方的世界,年紀越大就越發受困於生活的圍城。
也越來越不像那個年輕的自己。
求學報國……
我有多久沒想起這幾個字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