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不同並不在於,偶像也演戲或者上綜藝節目,傳統的歌手他們也經常跨界。”
“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傳統的藝人以作品的形式跟消費者交流,更接近於一種手工業者,厲害一點的還被認為是藝術家。”
“而偶像,本身就是商品。”
彭宇琛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她在等顧采薇的反饋。後者聽得非常認真,果然跟著她的思路問道:“人怎麼能成為商品呢?”
“我們當然不是在討論人口買賣。”
“我的意思是,偶像並不把作品當作和消費者——也就是粉絲——交流的唯一窗口。”
“極端一點說,甚至可以完全不必有作品。”
“你可能會問,沒有作品他們拿什麼給粉絲看呢?”
“拿他們自己。”
“我在rb工作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握手券這種東西,你們知道什麼是握手券吧?”
“當時我非常驚訝,這樣真的沒問題嗎,隨隨便便就能握到手的還算是藝人嗎?未必太接地氣了吧。”
“沒錯,偶像就是藝人下凡。”
張家琪在旁邊插了句嘴:“照你這麼說,偶像還練什麼唱跳,完全沒必要練啊。隻要一張臉的話不就是模特嗎?”
彭宇琛沒有介意她的打斷,反而很高興有能有互動,這說明兩個聽眾在接受和思考自己給出的信息。
“模特轉型偶像,確實比轉型其他藝人要容易一些。”
“偶像要會唱跳,是傳統藝人提供作品的形式在延續。”
“換句話說,粉絲們習慣了把唱歌跳舞當作娛樂方式,所以偶像才練習唱跳,而不是反過來。”
“演戲、上綜藝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粉絲習慣看劇看綜藝,所以偶像需要練習和參與進去。”
“我這麼說你們可能更好理解。”
“如果有一天人們把倒立當作最有趣的娛樂方式,那我就會讓公司的練習生全都去倒立,練得最好的才能出道。”
張家琪的理解能力很強:“你的意思是,偶像是完全為粉絲定製的一種商品,粉絲想看什麼偶像就給什麼。”
“沒錯。”
顧采薇聽了麵色古怪:“聽起來……完全沒有自我啊,為什麼這麼多人想要當偶像?”
“大部分為了掙錢,或者為了虛榮心。”
彭宇琛看起來非常推心置腹地說道:“但我知道你不是這麼淺薄的孩子。我剛才說了偶像是一種商品,那麼他們販賣的是什麼?”
顧采薇眉頭緊鎖,張家琪是追過星的,她給了一個猜測:
“夢想?”
“非常接近了。日式的養成係偶像,特彆鼓勵粉絲把偶像的夢想當成自己的夢想,加深兩者之間的羈絆,從而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
“參與感、成就感……”張家琪知道答案應該就在這兩個詞後麵。
彭宇琛沒有再打啞謎:“偶像的本質,就是這個行業的本質。”
“娛樂圈為什麼叫娛樂圈?”
“他們是販賣快樂的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