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人來說,高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命題組的老師,在進組之後要與世隔絕長達幾個月,如果題目出得太難,很容易一夜成名,本人連帶十八輩兒祖宗收獲全省考生的“親切問候”。
試卷的轉運會由荷槍實彈的武警全程押送,在啟封前屬於保密法中規定的最高等級——“絕密”級資料。
曆年的高考中,但凡稍有涉及“舞弊”嫌疑的風吹草動,都會激起全社會極大憤慨。
言必稱“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連八竿子打不著的交通部門都要為高考保駕護航,很多司機給送考車輛讓道也許比救護車還痛快。
每年都有粗心大意的考生忘帶準考證,在考場外乾著急,這時就會有駕著摩托的騎警不辭辛苦地奔波相送。
沒有人會說這是浪費警力,因為所有人都懷抱著這樣一種善意:
這是一個孩子的未來啊。
科舉製度自從出現以來,在上千年的曆史中經曆了漫長的演變,從內容到形式都和現代的高考大不相同。
但自那時起,人們始終保持一種揮之不去的樸素印象:
考試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人說這是刻在國人文化血脈裡的東西。
儘管,在這個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一考定終生”已經漸漸名不副實了。
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高考都仍然足以稱得上人生中一個意義非凡的重要時刻。
如果說這個社會的存在是基於某些共識,那麼高考一定是其中之一。
對林一來說,隻有自己知道他已經是第二次經曆這個時刻了,所以心情還能保持平靜。
開考前一天,他收拾好東西準時搬出了學校的宿舍,住進了於秀娟女士提前租好的酒店房間。
這個年代的臨安城還不是後來那個遠近聞名的“堵城”,不過趕不上開考這種風險能免則免。所以高考那三天,考點附近的酒店總是爆滿。
當然,顧采薇同學就不必住酒店了,她家本來就離得不遠。
於秀娟女士本來還想來陪考,被林一給勸回去了。
明天的考點仍然是在臨安中學,所以有一個熟悉的環境。這家酒店選的也離學校很近,如果林一明天真的點背到忘帶準考證,十五分鐘也足夠跑一個來回了。
第一天的兩個科目是語文和數學,所以林一這會兒在看的是要求背誦的課文和用得到的數學公式。
其實也算不上是在複習,隻是給大腦分配點工作,省得胡思亂想。
沒有做題,因為萬一運氣不好碰到做不出來的難題,可能還影響第二天考試的情緒。
差不多十點鐘的時候,他的手機發出“滴滴”的提示音。
打開一看是一條寫著“明天加油!”的新短信,發件人不出意外是顧采薇。
林一和她不是一個考場,怕第二天早上碰不到,所以把互相鼓勵環節放在了今天晚上。
他笑了笑,回了條“一起加油!”,沒有再多聊。
上一次,他獨自麵臨這個巨大考驗的時候,沒有人跟他相互鼓勵,所以自己給自己發了一條短信打氣。
原話比較中二,他已經回想不起,大概意思是:“你很厲害!你一定能夠考好的!林一衝鴨!”
如今想來,不過付之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