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據說他曾經參加過一個創業者聚會,有人臨時提議來一場遊泳比賽,但是在場的人都毫無準備沒有帶泳衣。
在其他人還在猶豫發愁不知所措的時候,有人已經“噗通”一聲跳入了海中。
那就是王星。
這個男人一向敢想敢做,然而似乎運氣不太好,常常起個大早趕了晚集,所以前幾次創業都失敗了。
他做出了國內版facebook的校內,卻沒拉到投資,隻好賣給陳一洲風光了一把然後糟蹋掉了;他做出了國內版itter的飯否,卻被意外關停讓渣浪微博後來居上。
直到每團,終於一戰成名。
每團這種團購網站的商業模式也是泊來的,曾經被稱為國內版的groupon,但是未來那家網站將會反過來被稱為美國版的每團。
王星知道自己如果拖一拖林一是可以把價格談下來的,乃至更低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他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做外賣,買一個破破爛爛的隨便外賣網有什麼用?
王星並不是個大手大腳的人,但絕對算不上小家子氣,他對於怎麼花錢是很有心得的。
錢隻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方式。
林一並不知道王星會突然出聲,他心裡預設的台階是劉簡妮一定會從中轉圜,王惠文也不會輕易放他走的。
但這句話讓事情變得簡單了。
每團還有很多的管理層,背後還有投資人,說公司是王星的一言堂可能理解過於膚淺了,但他毫無疑問是最能代表每團的那個人。
劉簡妮還是提出了中場休息的建議,並且和王惠文做了私下溝通,所以等他們回來之後,收購方案變成了2000萬美金,其中林一他們三個的80全現金收購,劉簡妮的那20置換成每團的股權。
三個多月的時間100萬美元變成了400萬美元當然是一筆成功的投資,但她更想要入每團的局。
王星創辦每團的時候雖然在外界名聲不顯,但業內都知道是個頗有眼光的連續創業者,第一筆錢就來自早年拒絕過他的紅山資本,後來的投資人陣容同樣豪華,不是誰都能進得去的。
林一知道她的選擇沒錯,這個時間段入局,後麵若乾年之內每團的發展潛力還很大。
對每團來說,雖然還是要支出1600萬美元但他們並非負擔不起,就像林一說的就算自己從頭乾起該花的錢也得花。
無論如何,三方都算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把價錢的事情談妥之後就不存在任何的障礙了。
合同是由每團這邊起草的,劉簡妮主審,林一三人檢查無誤之後他們各自在上麵麻利地簽字。
落筆的那一瞬間,林一不可避免地還是手抖了一下把自己的名字簽歪了,好在不影響效力。
接下來的事情都由每團來安排,他們並沒有第一時間對外公布這個消息,還是要求林一把所有東西都移交給每團,雙方完成交割之後再官宣。
王惠文說這是為了“給餓了嗎一個驚喜”。
林一他們自無不可。
……
三人首先拜訪了李菲菲教授,她知道之後並沒多說什麼,隻是吩咐接替郭南的研究生配合他們做好交接,把整個後台移交給每團的技術人員。
然後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各自出京,按照分工由林一負責羊城、蓉城、渝州三地的交接,李莫言負責江城、商都、長安,李建國負責京城、津門以及刻意被放到最後的申城。
每團的人手沒有跟著他們一起出發,因為王惠文沒有吹牛,每團早就在上百個城市設有站點,他們會從當地抽調人手來組成外賣團隊接管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