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出行以不菲的代價,大費周章地收購了大黃峰打車,相信兩位都已經意識到,在這個行業裡麵各自為戰是沒有前途的,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她說到這裡的時候停頓了一下觀察對麵兩人的表情,師姐一言不發,林一則接了一句:“我不知道高盛什麼時候也開始從事風投業務了?”
“嚴格來說,高盛並不打算直接參與風投,特彆是不確定性很大的早期風投項目。”
柳清一本正經地給兩人科普:“高盛也注意到近幾年一級市場的繁榮,我們的優勢是擁有龐大的資金體量和豐富的資本運作經驗,跟一般的風投機構有根本的不同。”
“我們更傾向於尋找潛力巨大但是確定性更強的行業機會,在騰飛之前幫企業插上一對翅膀,在助力的過程中收取合理的報酬。”
投行的盈利方式跟風投還是很不一樣的。
投個2000萬,10年之後拿到100倍的收益,聽起來很誘人,但很可能它的資金期限根本匹配不了那麼長。
另外,如果你一年要花掉200億的投資預算,那2000萬的項目是不會被考慮的。
否則的話跟1000個項目,怎麼管理?
這些跟林一和李莫言他們沒什麼關係,柳清隻是簡單提了提,還是重點講打車行業的事情。
“我這麼說吧兩位,高盛集團和我本人自從打車軟件在美國出現以來,一直關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
“這個市場需要大量的原始投入去培育,有專業的人士測算過,大概需要20億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形成一個規模可觀的,具有盈利能力的市場。”
“但是如此巨大的成本誰能承受呢?”
“高盛可以。”
“因為我們認為這個行業將來會有很大的潛力和前景,這些成本都是值得的、能夠見到回報的。”
20億美元,真是好大一個餅!
林一明知故問:“那柳總的意思,是希望能夠投資我們萬裡出行嗎?”
“是,也不是。”
柳清表示:“我剛才說高盛非常看好打車行業的發展,但是現階段的行業格局還不明朗。”
“我也說了,高盛不是做風投的,我們無從判斷哪家公司可能會勝出,也不想做這個判斷。”
林一被這句話逗笑了,因為他想起了一個名梗:
誰贏他們幫誰。
聽得出來,可能因為大家隻是第一次見麵,所以柳清話裡話外還是有很多保留的,並沒有完全坦誠相待。
“我猜柳總來見我們之前,嘟嘟和快嘟想必早就考察過了吧?”
柳清亮出一個欣賞的笑容:“我來的時候心裡一直在想,你們這麼年輕的搭檔憑什麼可以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現在看起來,兩位真的很聰明。”
這話其實就是承認了。
林一並沒有接這顆糖雨炮彈,他在這裡跟柳清談笑風生,但是心裡是抱定主意不會跟對方合作的。
他很清楚,自己並不是對方的第一合作對象,充其量算是個備胎,高盛畫的餅沒那麼好吃。
如果林一沒記錯的話,柳清最後選擇的對象也沒有吃到這個餅。
何況,拿高盛的錢以後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