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的活動路線是經過精心策劃的。
就像老周說的,路線跟著名的徒步穿越路線“鼇太線”確實有部分的吻合。
在秦嶺山脈上,有一段特殊的線路,縱貫秦嶺鼇山與太白山主峰,也是秦嶺山脈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被戶外愛好者們稱之為“鼇太線”,徒步穿越鼇太線也被譽為“行走在中華龍脊”上的探險。
鼇太線,氣候多變,路況複雜,沿途共要翻越17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且大部分都是無人區,無法得到補給,更不可能尋求救援。
近些年事故頻發,故這條線也被稱為“死亡之線”“殺人線”,確實也是全國失蹤與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條徒步路線,甚至被列為禁區。
冬季穿越可能遭遇暴風雪、白毛風、寒潮等更惡劣的氣候條件。
就算正常天氣很多路段的積雪也會超過膝蓋,甚至及腰深。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戶外團隊,也不敢說自己每次穿越都能成功。
按照老周的說法,春夏季節他親自帶隊,且團隊成員都是資深驢友的前提下,他們五天就可以穿越“鼇太”,成功抵達太白山主峰拔仙台。
現在已經快進入冬季,如果想穿越過去,至少得十天起。
所以,古研所這次路線的設計,明顯不是奔著穿越鼇太去的,畢竟這些人當中大部分人並不具備戶外生存的能力。
而且他們此次活動全程直播,一旦到了高海拔地區,就沒有信號,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萬一真出點什麼事,就得吃不了兜著走。
“再跟大家著重提醒一下,咱們現在先前往太白,然後徒步攀登鼇山,到達藥王廟附近之後,原路折返。
原地修整,第二天,攀登秦嶺主峰太白山,到達‘天圓地方’之後,再徒步前往‘大爺海’方向,當晚我們會在山上駐紮一晚,第二天再回到‘天圓地方’坐索道下山,返回西京,整個徒步行程結束,本次戶外徒步活動,由我們的資深戶外達人老周和他的團隊.”
聽到這,林逸直接關閉了群裡發送的語音消息。
“鼇太線,隻走兩頭危險性最低的路段,中間不去,晃晃悠悠轉一圈走個過場,就算完事了唄?”
汪強扶著方向盤吐槽道。
“言姐不是早就說過了嗎,彆抱太大希望。”
“老林,你說就這觀光路線,他們能搞出來什麼貓膩?”
林逸沒有立即回答汪強的問話,而是再次打開了手機屏幕,調取了活動路線圖。
從衛星圖上看,鼇太線就是秦嶺山脈雪線覆蓋的部分,形似一條蜿蜒的五爪巨龍,每一條支脈都像是龍的一隻爪子。
而且太白山,是青藏高原、昆侖山脈以東的最高峰,也就是圖中這條巨龍的龍頭所在。
這種地形根本就不用看,絕對的風水寶地。
“第一階段的路線,從徒步進山的起點苗圃一路爬升到自然保護區的警示牌附近,距離在十公裡左右,累計攀爬高度1700多米,基本到達非專業人士的極限了。
而且,過了這個警示牌之後,就會失去徹底失去信號。”
白璐分析道。
“太白山屬於景區,他們沒機會下手。
鼇山這一段,特彆是折返點,最有可能是他們實施計劃的地方,一旦進入鼇山,我們務必提高警惕!”
“糖四角”團隊當中,汪強和白璐,對這種高海報積雪的環境算是比較熟悉的了。
一個是因為當年在高原服役,早就見識過這種地貌的厲害之處。
另一個則是戶外運動達人,以往都會趕在歐洲雪季來臨的時候,去阿爾卑斯山滑雪。
林逸雖然沒怎麼接觸過這種環境,可他的身體素質在這擺著,問題不大。
就算悟空,也是從昆侖山裡摸爬滾打長起來的。
唯獨錢升,是個生瓜蛋子,而且還曾被凍出過內傷,這次對他而言,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考驗。
酒店停車場裡,老周的手底下的“四梁八柱”已經如數到齊。
互相寒暄了幾句,老周帶著他們跟同行的所有人一一引薦。
一個個看著都是徒步背包客的打扮,可他們那麵相,騙的了彆人,卻騙不過汪強這雙眼。
剛跟他們打完招呼,汪強就已經下了定論:
“行了,不用看了,來的這幾個人沒一個善茬兒,還都有點‘紮手’,這回又是場硬仗啊!”
林逸上前把白璐叫過來,在她耳邊囑咐了幾句:
“你去告訴言姐,隻要進了鼇山,讓她務必跟著我們,千萬彆掉隊。”
白璐點點頭去找姚一言。
“大哥,你說這幫人身上會不會帶著‘響器’?”
“不好說,現在他們身上肯定沒有,走大路進山之前要過哨卡,他們可沒那個膽子跟子弟兵過招,估計東西早被他們藏在哪裡,路上盯緊點就是了!”
車隊再次集結,浩浩蕩蕩開赴太白縣。
太白縣,本是陳倉地區的一個小縣城,就是因為地處太白山腳下,這些年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旅遊度假區。
到達目的地,老周的兄弟們開始給大家分發裝備。
這些都是讚助商提供的,提前收集了每個人的尺碼,一切收拾整齊,團隊開始向著鼇山進發。
有了古研所和管主任的手續,他們一行人順利通過了哨卡的盤查,直接進入攀登的路徑。
起初低海拔路段的時候,一路上說說笑笑,該直播的直播,該拍照的拍照。
作為活動的發起方,管文圖和胡小亮老師兩人,緊跟著前方開道的老周和他帶領的團隊。
通過手機直播間,向關注此次活動的網友,進行相關的科普。
林逸他們和姚一言一起,走在隊伍最後麵。
這個時候,大夥的體力還都很充沛,攀登速度都很快,等到先頭部隊慢慢的接近有積雪的地段時,行進速度明顯放慢了許多。
上山的小路隻有一條蜿蜒小道,一旦前麵走不動,後麵就會“壓車”。
白璐也正好趁這個機會跟姚一言好好聊聊。
“言姐,為什麼你們會選擇來這種地方考察呢?就算遠古人種,也不會選擇住在這樣的山上吧?”
“怎麼說呢,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六億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當時這裡地麵凹陷下沉,海水不斷變深,海相沉積發育,逐漸形成石灰岩、白雲岩等,海底偶有零星岩漿噴發。4億年前的加裡東運動時,這裡上升隆起,逐漸褶皺成山,形成太白山。
所以,這裡經常可以找到一些遠古生物的化石,至於說遠古人類嘛,肯定是不會選擇這種高海拔的地區定居,我們當時之所以跟著古研所其他部分來這裡考察,是因為當年這裡發現了‘雪人’。”
“雪人?”
“沒錯,就是雪人,據這裡的居民透露給媒體的資料來看,他們不止一次,不止一個人見到過雪人的蹤跡,我們當時是奔著這玩意來的。”